本穴上有库房之房,下有膺窗之窗,犹屋檐之遮翳,故名“屋翳”。其所以名“翳”者,亦含有华盖之意也。本穴内应于肺,故治症同于库房。
-
【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
第2步:从乳头沿乳中线(过乳头的垂直线)向上推2个肋间隙(即第2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肺系病证;②胸胁胀痛;③乳痈、乳癖等乳疾。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咯血、胸膜炎、乳腺炎等。配肺俞、尺泽、膻中主治咳嗽气喘;配膻中、乳根、肩井主治乳腺增生。
膺窗
穴在乳盘上缘,性善疏利,能泄胸中郁气。凡胸中积闷之症,本穴统能治之。喻犹在檐下,开窗通气,故名“膺窗”。以上诸穴,曰屋、曰房、曰库,喻其容纳储藏也。曰窗、曰户,喻其通利开阖也。
-
【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
第2步:从乳头沿乳中线(过乳头的垂直线)向上推1个肋间隙(即第3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②胸胁胀痛、肋间神经痛;③乳痈。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肋间神经痛。配乳根、曲池、内关主治乳腺炎。
②《马氏温灸法》:治各种乳腺病,包括乳腺癌。
乳中
穴在乳头正中也。治癫痫,俱用灸;治目瘤,则放血。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乳头厥阴肝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瘤也。由此推之,治目病可并取光明;调月经可并取日月。
-
【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
【取穴法】
正坐或仰卧。乳头所在处,即为本穴。
-
【经验应用】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乳根
穴在乳房下缘,故名“乳根”。治症颇多,均用灸法。如胸痛、满闷、膈气、噎食、乳痛、乳痈,诸有关局部者。
-
【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
第2步:从乳头沿乳中线(过乳头的垂直线)向下推1个肋间隙(即第5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乳痈、乳癖、乳汁少等乳部疾患;②咳嗽,气喘,呃逆;③胸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7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乳腺炎、乳汁缺乏、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配少泽、足三里主治产后乳汁不足。
不容
本穴治呕吐不食及两胁(月真)胀,有不可容物之势,故若“不容”。按“不”字,有时音义同“痞”,具有痞满之意。治血气实症较多,故用泻法亦多。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取穴法】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沿前正中线向下触摸,找出胸骨体与剑突间形成的凹陷,即胸剑联合;
第3步:将胸剑联合到脐中的连线分为4等分,从上1/4与下3/4交点处左一水平线;
第4步:该线与乳中线(过乳头的垂直线)有一交点;
第5步:两个交点的中间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胃痛、呕吐、纳少、腹胀等胃疾;②肋间神经痛,肩臂部诸肌痉挛或萎缩。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配中脘、公孙主治胃炎、胃溃疡。
②《马氏温灸法》:治各种胃病,包括胃癌。
承满
本穴治上气喘满之实症,承前穴不容之意也。两穴均属意于满,故名“承满”。《千金方》:治心下坚满,以治症功效而命名也。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取穴法】
仰卧位。从不容(参见“不容”)垂直向下量1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胃痛、呕血、纳少等胃疾。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配中脘、内关主治胃痛、呕吐;配足三里、脾俞主治食欲不振。
梁门
横木为梁,又迎前山岭为山梁,均含有横直之意。《难经◎五十七难》曰:“心之积曰伏梁,起于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本穴治之有效。
又考其他方书,凡心阳失律,谷气寒凝,横胀塞满,类似潜伏之横梁者,可以取此,益阳气以灼阴邪,消寒滞而开痞郁。故称之“粱门”。即破横亘之梁,而开通敞之门,亦以疗效而得名也。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取穴法】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沿前正中线向下触摸,找出胸骨体与剑突间形成的凹陷,即胸剑联合;
第3步:从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的中点作一水平线;
第4步:该线与乳中线(过乳头的垂直线)有一交点;
第5步:两个交点的中间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胃痛、呕吐、纳少等胃疾。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配公孙、内关、足三里主治胃痛、腹胀、呕吐。
关门
本穴与建里平,又与足少阴之石关挨邻。上有梁门,下有太乙门及滑肉门,均与胃肠接近。玩味胃肠近旁各穴,多称门,称关。因其功用为交通开阖,有关出纳也。《内经》:“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刺本穴可以调胃,故以治痞满诸症。又屋象天阙之间为关梁。关梁者,在人身即关门、梁门之意也。因名关门。
按阙之名,在人身虽无穴位可指,以意揆之,即任脉之神阙、巨阙处也。关门两穴,左右各一,夹任脉,又巨阙在上,神阙在下,二阙之间即天阙之意也。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取穴法】
仰卧位。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4横指,再水平旁开2横指(拇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腹胀、腹痛、肠鸣、腹泻等胃肠疾患。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配中脘、足三里、上巨虚主治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太乙门
本穴简称“太乙”。古“太”与“大”通,“乙”与“一”同,又“乙”曲也。《河图》以中宫为太乙。养生家脐下为太一君。二意相同,隐喻太乙为腹中央也。中医以脾为中土,其取意亦与太乙,太一相同。本穴平于下脘,穴底挨近脾脏并胰而言,内应小肠,小肠多曲,以及横结肠两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又“乙”字于字义为肠,穴名曰“乙”,即喻肠道多曲也。汇此绪义,故名之为“太乙门”。
《礼记》:“鱼馁必自乙。”注:“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本着大与太通,乙意为肠之意研之,“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又观玩其所治症,除肠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府证,弃衣登高谵语等证,正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多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古人命名深意,与疗效有关。本穴又可与足太阳之大肠俞、小肠俞及督脉之阳关相互参用。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取穴法】
仰卧位。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2横指(拇指),再水平旁开2横指(拇指),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胃病;②心烦、癫狂等神志疾患;③遗尿。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配足三里、脾俞主治消化不良。
滑肉门
《周礼滑◎疡医》:“滑以养窍。”注:“滑物通利往来似窍。”本穴内应腹膜油脂,外应松皮软肉,与任脉水分相平,在束带滑软之处,因名“滑肉门”。治癫狂、呕吐,重舌,舌强等症,可并取太乙门。
余意凡病之应疗以滑者,可取此穴。如肠套叠、肠梗阻亦可取用。塞者通之,颇合“滑”字之义。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取穴法】
仰卧位。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1横指,再水平旁开2横指(拇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胃痛,呕吐;②癫狂。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痛。
天枢
天,为气化运行自然之序,如天生、天杀,天年、天然诸义;‘枢”,为致动之机。
本穴内应横结肠屈曲迴折之端,其功能长于助使膈下脏器运行加速,即辅助肠中水谷气化吸收水分,排出干矢,增益蠕动之力,因名“天枢”。又以大小肠连结管道甚长,故别名“长溪”、“长谷”,又名“谷门”。
我国古代星家以北斗第一星为天枢,主持天际各星运行之律。养生家取法此意,作脐轮周转、以人意法天道,喻本穴犹天之中枢,而名之曰“天枢”。
《鬼谷子》:“人君有天枢,生长成藏”。陶宏景注云:“生长成藏,天道之行也。”即以人事合天道也。天道即大体自然变化之进展现象。虽曰人文进化,其主导皆本于自然,医家、道家自不例外。
本穴在治疗上,促使胸腹之气上下构通,以促新陈代谢,即顺应物性之自然也。揆天枢二字,即天道自然行运之代名词也。
按摩,以拇食两指揉按左右两天枢,只在穴位上旋转,可通矢气,利大便,此其验也。按通矢气行大便,亦即人体自然行运规律。
-
【特定穴】
大肠募穴
-
【定位】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
【取穴法】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过乳头作一与前正中线平行的直线;
第3步:沿脐中作一水平线;
第4步:两线的交点到脐中连线的中点,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③肾炎。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60分钟;温度:38-52℃;
艾条悬灸时间:15-30分钟;
艾炷灸时间:5-10壮。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配足三里主治消化不良、腹泻;配上巨虚、曲池主治细菌性痢疾;配上巨虚、阑尾穴主治急性阑尾炎;配足三里、大肠俞主治肠麻痹、便秘。
②《马氏温灸法》:急性肠炎及痢疾,配下脘、气海,往往一灸便愈,亦治肾炎。
外陵
本穴与足太阴之腹结挨近。腹结在大横下一寸三分,本穴在天枢下一寸。大横、天枢俱与脐平。本穴与腹结横距约寸半至二寸许,诸书记载不一、相差无几。又“结”字有凝滞积聚之意,即内有所结,外现陵起也。又如人在努力时,则脐腹之气,显然内结,而外表则出现硬棱,棱下是穴,因名“外陵”。
本穴治绕脐腹痛。凡腹气之绕脐者,多属寒热气结。凡内有所结,则外现隆起。腹结与外陵两穴,有内外相关之象。
-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取穴法】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确定耻骨联合:沿下腹部前正中线垂直向下推,可触及一骨头,此骨头即为耻骨联合;
第3步:将脐中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连线平分为5等分;
第4步:从该连线的上1/5与下4/5交点处作一水平线;
第5步:该线与乳中线(过乳头的垂直线)有一交点;
第6步:两个交点的中间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腹痛,疝气;②痛经。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阑尾炎、疝气、输尿管结石等。配曲池、上巨虚、阑尾穴主治急性阑尾炎。
大巨
本穴内应小肠及膀胱部位。小肠属手太阳经,膀胱属足太阳经,二经俱称巨阳。古太与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二字,以其功用在两太阳经也。其主治为小腹(月真)满及小便不利,有关小肠、膀胱事,故名为“大巨”,即太阳、巨阳之意。
-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取穴法】
仰卧位。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下量2横指(拇指),再水平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小腹胀痛;②疝气;③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性疾患;④遗精,早泄等男科疾患;⑤失眠。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等。配天枢、足三里治疗肠梗阻;配中极、膀胱俞主治膀胱炎、尿潴留。
②《马氏温灸法》:治失眠,睡前灸此穴配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