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穴当膀胱上系,功在治水,故名“水道”。
《内经》又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汪訒菴注:“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溢膀胱。”按汪氏此说,则水突、水分、水道三水穴,可以互参。余又补充言之,周身之膜,三焦之属也。故治水液之病、须兼顾三焦,不可专责脾肾。即《内经》:“少阳属肾”,“水道出焉”之意也。又《灵枢》所云:“中渎之府”者,乃统言水之大意也。由此观之,中医之于《内经》,切须全部领会,若仅断章摘句,无济于用。
-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取穴法】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确定耻骨联合:沿下腹部前正中线垂直向下推,可触及一骨头,此骨头即为耻骨联合;
第3步:将脐中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连线平分为5等分;
第4步:从该连线的上3/5与下2/5交点处作一水平线;
第5步:该线与乳中线(过乳头的垂直线)有一交点;
第6步:两个交点的中间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小腹胀痛;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性疾患;③疝气;④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尿潴留、卵巢炎等。配中极、三阴交等主治水液排泄失常性病证。
归来
养生吐纳者,当吸气时腹气上升,与中气交会于气海处。呼气时,腹气下降,名曰气息归根。本穴为腹气下降时之根,故名“归来”。言返本也,即归根也,言其向下行动也。
本穴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等症。皆属气分之病。刺本穴可使复原,亦即“归来”之意也。
-
【定位】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
【取穴法】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确定耻骨联合:沿下腹部前正中线垂直向下推,可触及一骨头,此骨头即为耻骨联合;
第3步:将脐中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连线平分为5等分;
第4步:从该连线的下1/5与上4/5交点处作一水平线;
第5步:该线与乳中线(过乳头的垂直线)有一交点;
第6步:两个交点的中间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小腹痛,疝气,睾丸炎;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7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腹股沟疝等。配太冲主治疝气偏坠;配关元、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气冲
人当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吸气时,腹气由本穴内部上冲,与归来成橐籥作用。归来居本穴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本穴居归来之下,其作用为擎举上冲,故名为“气冲”。《铜人》禁灸,恐伤气道也。本穴与归来二穴之作用,作气功时当有体会。
《内经◎海论篇》:“胃者,水谷之海,其俞在气街,下至三里。”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气上冲也,治之最效。
初时,余以为“气街”为“气冲”之误。后玩索《海论篇》:“其俞在气街”之句,“其俞”二字指穴位言,“在气街”三字,指所在部位言。又《灵枢◎经脉篇》:胃,足阳明经有“入气街中”,“下至气街而合”。足少阳经有“循胁里入气街”,玩此诸句,因想气街之处,面积必大,乃能容开两经出入往来之道。至如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上行入腹之门,虽未明言走气街,然其所过之处,距气街当在不远,不然,舍此路而不由,别无门径可通。故余猜气街是“片”,气冲则是此片中之一点耳。马元台谓:一穴两名,语近模棱。
-
【定位】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取穴法】
仰卧位。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水平旁开2横指(拇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肠鸣腹痛;②疝气;③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等妇科和男科疾患。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7壮。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疝气、月经不调、卵巢炎、不孕症等。配曲泉、太冲主治疝气;配三阴交、关元等主治妇科病证。
②《马氏温灸法》:下痢里急。
髀关
穴在髀股前方,膝上一尺二寸处。其经气由小腹斜走髀股外侧,乃由小腹之阴,达于股前之阳也。凡属经络之气,当阴侧与阳侧互通之处,不论横通斜通,多称关,称门。即阴阳交关之意,故称本穴为“髀关”。
本穴治腰痛膝寒、足麻不仁、小腹引及喉痛,多效,以其有牵引下行之力也。与用牛膝、大黄等药治阳亢充血头痛,同一意也。用针、用药,可以互参。
-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
【取穴法】
仰卧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缘连线上,屈股时和会阴相平的连线上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下肢痿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股沟淋巴结炎。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7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及膝关节病变等。配环跳、伏兔、足三里主治下肢痿痹;配风市、伏兔主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伏兔
《针灸大成》谓:“膝上六寸,起肉处,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因以此为名,其义未尽。余则以为动物中卧伏牢固者,莫过于兔。人当跪坐之时则腿足之气,冲至两膝以上,则两腿股直肌,肌肉绷急,推捏不动,犹兔之牢伏也。若仅依三指按捺,何以辨其为兔为猫?其云伏者,意在穴位处肌肉坚牢。方喻兔伏之性,非喻兔伏之形也。
《考工记》:车轴两端着轮之处,亦称伏兔。其处嵌镶铁键,取其耐磨。此铁键俗称车钏,亦以其处牢固不动,而得伏兔之名也。本穴之称“伏兔”,乃指股肌绷起处全部肌肉着骨牢固而言,此穴则以点代面耳。
-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
【取穴法】
第1步:仰卧或坐位,屈膝成90度;
第2步:用左手取右腿穴,右手取左腿穴;
第3步:以手掌后第1横纹中点按在膝盖骨(髌骨)上缘中点,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尖端所达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下肢痿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②疝气;③脚气。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7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及膝关节病变等。配髀关、犊鼻主治腿膝疼痛。
阴市
本穴与足太阴经之血海相对,治症亦与血海同功。善治小腹胀痛、月事不调等症。盖谓本穴虽属阳经,而所治则多为阴症。犹与足太阴之血海交易互市,故名“阴市”。本穴治腰膝如注水、寒疝、痿痹,风湿、阴湿等诸阴寒疾患、犹治诸阴病之市集也。亦命名“阴市”之义也。因揣本穴性能,为阳为热,富于火力,故能消散阴翳,故其别名又称“阴鼎”。鼎,炉灶也。《针灸大成》禁灸,《甲乙经》不可多灸。用热远热也。若遇阴极之症,必不得已而用之,可遵《甲乙经》不可多灸之戒。
-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
【取穴法】
正坐屈膝。先画出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再于膝盖外上缘沿此线直上量4横指,按压有痛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下肢痿痹,膝关节屈伸不利;②疝气。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变等。配阳陵泉、犊鼻、足三里主治膝腿冷痛、无力。
梁丘
本穴在膝上筋肉隙中,阴市下一寸许,两筋间。曲膝取之。骨亘如梁,筋犹小丘,穴在膑上,因名“梁丘”。以其近于膝关节,故治膝关节痛,使之屈伸。
-
【特定穴】
郄穴
-
【定位】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
【灸大夫取穴法】
第1步:正坐屈膝;
第2步:从膝盖骨(髌骨)外侧最高点,垂直往上量2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
第3步:下肢用力蹬直时,在膝盖骨(髌骨)外上缘上方可触及一凹陷;
第4步:此凹陷中点,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腹泻,急性胃痛;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9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乳腺炎、膝关节病变等。配中脘、内关、足三里主治急性胃痛;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主治膝关节痛。
犊鼻
穴性膝下直筋外侧,其处形如牛鼻,因名“犊鼻”,取象形也。《素问◎刺禁论》:“刺膝出液为跛。”《千金方》:“犊鼻肿,可灸,不可刺。”《甲乙经》:“犊鼻肿,可刺其上(即鹤顶穴),坚则勿攻,攻之者死。”
-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屈膝;
第2步:在膝盖内外侧分别可触及一凹陷;
第3步:膝盖外侧的凹陷,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病变等。配梁丘、阳陵泉主治膝关节炎。
足三里
本穴名解有二。《灵枢◎九针十二原》:“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犹言陵下三寸处也。《太素》注:杨上善谓:“一寸一里也。”此以地位而论,言其体也。
《素问》:“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是以谓之“三里”。古“理”与“里”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别于手三里也。
《灵枢◎海论篇》:“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气街以下,至于三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以治胃为主。观此可知本穴功能,不仅行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可与手三里互参。
-
【特定穴】
合穴
-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
【取穴法】
第1步:坐位;
第2步:同侧手张开,食指第二指关节桡侧缘对准犊鼻穴下缘,小指第二指关节处即是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心悸、失眠、癫狂等心脑病证;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90分钟;温度:38-52℃;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10壮。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配中脘、内关主治胃脘痛;配脾俞、气海、肾俞主治虚证腹泻;配三阴交、神门治疗心悸。
-
②《马氏温灸法》:不少的古医籍均载:小儿不能灸足三里。认为灸之可妨碍小儿生长及引起目疾等。如《图翼》云:“小儿禁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实则像小儿脾胃不和、泻痢、呕吐、痰喘等症,在灸其它穴时配灸足三里是常可取效的。只是应当注意,小儿不宜像成人一样以足三里做为常规保健穴使用,以免撤热于下,妨碍小儿生长。 -
③《针灸资生经》云:诸病皆治。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淤血,乳痈。《外治•名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所以三里下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