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足阳明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上(上,原作“之”,误也、应改“上)交(安页)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应作“其直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应作“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下循腹裹,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廉”应作“陵”。),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头维
维,护持也。穴在额角,犹牴角之作防御也,故名“头维”。治风热头痛、目瞤,泪出等症。所治以外感侵袭为主,内伤诸症次之,亦抵御外侮之意也。王太仆谓:为足少阳脉气所行,盖以穴位偏于两侧也。愚意仍应属足阳明经为是。
-
【特定穴】
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
-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
第2步:从额角发际向上量0.5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头痛,眩晕;②目眩、目痛、结膜炎、视力减退;③高血压病。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分钟;温度:38-42℃;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眼轮匝肌痉挛等。配风池、率谷、合谷主治偏头痛、眼痛。
②《马氏温灸法》:常用于治疗头脑昏沉,目视不明。
下关
关,为开阖之枢机。木穴有关牙齿开阖,故称之以“关”,以其在颧骨弓下,且与上关相对,故名为“下关”。以治牙齿、眼,耳、偏风诸症,取意于“关”也。
-
【特定穴】
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
第2步:由耳屏向前1横指可触及一高骨,即为颧弓;
第3步:在此高骨的下方有一凹陷处即为本穴,张口该凹陷闭合、突起。 -
【主治病症】
①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
【艾灸参数】
艾条悬灸:10-20分钟。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颞颌关节炎、牙痛、面神经麻痹、聋哑等。配听宫、合谷主治颞颌关节炎;配颊车、合谷主治牙关紧闭。
②《马氏温灸法》:灸上牙痛亦效。
颊车
古时称颐为车,又曰牙车,又曰辅车。因下颚骨如车□之上撬,左右相夹,俗称腮颊,因名“颊车”。穴近下齿,故下齿痛宜取之。若上齿痛,宜取下关。
-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
第2步:将上下齿咬紧时,隆起的肌肉即为咬肌;
第3步:在咬肌最高点处,按之凹陷、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7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腮腺炎等。配地仓、合谷等主治口角歪斜、齿痛、颊肿;配下关、合谷主治颞颌关节炎。
承泣
穴在目下七分,正目直瞳子,为阳跷脉与任脉及足阳明之会。治诸般目疾。穴处俗名泪窝,因名“承泣”。口喎冷泪者,取之效。
-
【特定穴】
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
-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
【取穴法】
正坐或仰卧位,直视前方。此时瞳孔正下方眼球与眼眶下缘之间的眶骨边缘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眼睑瞤动、迎风流泪、视物不清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眶下神经痛。
-
【艾灸参数】
禁灸。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斜视、白内障、视神经萎缩、面神经痉挛等。配风池、睛明主治目赤肿痛;配合谷、攒竹等主治口眼歪斜。
四白
穴在迎面、承泣之下,平明显见之处,故名“四白”。治目疾多效,略同承泣。
-
【定位】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
【取穴法】
正坐或仰卧位,直视前方。瞳孔直下,沿眼眶骨向下约半横指可触及一凹陷(眶下孔),按之酸胀,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目赤痒痛、眼睑瞤动、目翳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痛、面肌痉挛;③头痛,眩晕;④胆道蛔虫症。
-
【艾灸参数】
不宜灸。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眼睑下垂、近视、青光眼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配太冲、睛明、丰隆主治眼睑瞤动、目翳、青光眼;配瞳子髎、攒竹主治眼睑不合。
巨髎
穴在上颚骨与颧骨接缝中,为面骨巨隙,故称“巨髎”。以上三穴,治症略同,以口眼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
【特定穴】
足阳明、阳蹻之会
-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直视前方;
第2步:沿瞳孔垂直线向下轻推,至鼻翼下缘水平线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口角歪斜,鼻衄,齿痛,唇颊肿等局部五官病证。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0℃;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鼻炎等。配地仓、颊车、合谷等治疗口角歪斜;配合谷、下关、内庭治疗牙痛、三叉神经痛。
地仓
在口角旁四分,为手足阳明,阳跷三经之会穴。人含食物常积储腮齿之间,因喻其处为仓。又以其位于口旁颐侧,故名“地仓”,口通地气也。主治口喎、偏风、目昏、失音等症。
-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
【取穴法】
正坐平视,瞳孔直下垂线与口角水平线相交点处。
-
【主治病症】
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
【艾灸参数】
艾条悬灸:5-10分钟。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配颊车、合谷等治疗口角歪斜;配颊车、内庭等主治三叉神经痛。
大迎
迎,合也,又逆西就之为迎。人之初生,应接外物,饮食最先,故于口颊喉咽处之穴,名之曰“迎”。《灵枢经◎寒热病篇》“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马元台曰:“大迎出足阳明,而手阳明之脉,入頄而交之也”。揣入頄遍齿之义,当是颧髎。本穴应依《素问◎骨空论》所云:“在口下当两肩”,为正。按口下当肩,正颔骨下缘凹曲处也。以其为人面迎前之处也,因名“大迎”。故治口喎、目痛、舌强、齿痛、吻瞤、颊肿及颜面五官之症。
-
【定位】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
第2步:闭口鼓气,下颌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
第3步:在此凹陷下端按之有搏动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口角歪斜、颊肿、齿痛等局部病证。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牙痛等。配地仓、颊车主治口角歪斜、齿痛、面肿;配下关、合关等主治牙关紧闭。
②《马氏温灸法》:用于治疗痄腮。
人迎
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亦即饮食吞咽、人事送迎之处,故名“人迎”。穴处动脉应手,为古法诊脉三部九候之一。各方书所称人迎脉者,即指此处显动之脉也。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是臆说也。
凡温热病正在灼热之际,人迎脉跳动甚力,故诊温热病时,先察左侧颔下之人迎搏动如何?再候右手气口是否洪大而数?以为判定温病之确证,故曰左人迎,右气口。非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也。后贤不察,一再传讹,致成流弊。又考血游流行,发于左而回于右,布于周身,故温病表灼之际,右手脉较左手为大也。本穴主治吐逆、喘满、喉肿,瘰疬,霍乱等症。
本穴又名“天五会”,当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会穴也。无甚意义,好事者强凑之耳。
-
【特定穴】
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
【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位,头微侧;
第2步:在颈侧部,可见触及一条明显的肌肉,即为胸锁乳突肌;
第3步:在平喉结的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瘿气、咽喉肿痛、瘰疬;②高血压;③气喘、肺结核、声带疾病;④头痛,心脏神经官能症。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配天突、中封等主治单纯性甲状腺肿;配曲池、太冲主治高血压。
《针灸资生经》云:禁灸,灸之不幸伤人。
水突
穴在人迎之下。结喉两旁,人当饮食下咽时,本穴向上冲动,气向上冲,即突之意也。气水同源,故名“水突”。本穴功能为通利降逆。其所治症,多属气分。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
汪訒菴云:“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余以为取本穴当能有效。但未曾经手试用耳,或然也。
-
【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
【取穴法】
正坐或仰卧位。先确定人迎与气舍的位置,取一表明二等分的弹性皮筋,拉长皮筋,使其两端分别对应人迎和气舍,皮筋中点对应处(处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按压有痛感,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咽喉肿痛、瘿气等局部病证;②咳嗽,气喘。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分钟;温度:38-42℃;
艾条悬灸时间:10分钟。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甲状腺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配气舍、天突主治咽喉肿痛、气喘。
气舍
本穴与下腹部气冲相应。人当吸气足量时,则肺气上抵气舍;或努力持重时,本穴亦为之充胀,是为气之住舍,因名为“气舍”。
本穴治咳逆上气、颈项强直、不得回顾、哽噎、咽肿等症,取顺势利导也。但于虚人切慎用。
-
【定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
【取穴法】
正坐或仰卧位。用力侧转头,可见颈部明显隆起的胸锁乳突肌,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和锁骨根部围成的凹陷中,按压有痛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咽喉肿痛;②瘿瘤,瘰疬;③气喘,呃逆,咳嗽;④颈项强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分钟;温度:38-42℃;
艾条悬灸时间:10-15分钟。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支气管炎等。配扶突、人迎主治瘿瘤。
缺盆
《史记◎仓公传》:缺盆,乳上骨名。本穴在乳头直上锁骨上缘凹陷正中。因在缺盆骨上,名以“缺盆”。按盆之为物,贮而不藏,水火燥湿无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肠、胆各经络内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犹贮而不藏也。惟刺则三分,灸则三壮,以其内近肺脏,不宜太过,非如溪谷渊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浅取,使术者心存盆盂之念,先发戒慎之思也。能治喘满胸热,但后人守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
-
【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
第2步:过乳头的垂直线直上可触及一长骨(锁骨);
第3步:在此骨上方有一凹陷(锁骨上窝),该凹陷中点,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肺系及局部病证;②瘰疬。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8-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淋巴结核及局部疼痛等。配膻中、巨阙主治咳嗽。
气户
穴在肺之上部,平于云门。云门与气户意义相同。故亦治咳逆、上气,胸背痛,不得息、胸胁支满,喘息,食不知味等症。又以本穴内通乳腺,故能治乳痈初起。以其治症多属气分,补泻兼宜,犹开之则行,阖之则藏,故名“气户”。
-
【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旁开4寸。
-
【取穴法】
正坐仰靠。乳中线与锁骨下缘相交的凹陷(锁骨下窝)处,按压有酸胀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喘、气喘、呃逆等气机升降失常病证;②胸胁满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配云门、天府等主治喘逆。
库房
本穴治症,多关肺脏,犹肺之储藏室也。其所治症,为胸胁满、咳逆上气、气不归根,及吐脓血浊沫诸病,均属气分上越之症。乃气逆,非气虚也。所治均属实症,有如宿积者,故曰“库房”。
-
【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取穴法】
正坐或仰卧。从乳头沿垂直线向上推3个肋间隙(即第1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肺系病证;②胸胁胀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配肺俞、尺泽、孔最主治咳嗽、咳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