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启蒙教育阶段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在实践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幼儿园应该提高日常生活细节的养成教育,善于发现存在于生活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范行为;其次,通过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激发幼儿对人格修养教育内容的感知;再其次,要勤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反省调整,为儿童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从中感受语言的美、发现生活的美、体会和谐的美。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一系列经典诵读的活动,对于幼儿良好心智的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有必要的。通过积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有所领悟,以后他们必将受益匪浅。对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园内可以通过组织幼儿欣赏、诵读经典,逐渐形成幼儿教育中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丰富幼儿学习生活。
中国的民间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民间艺术是中华独特的一种传统艺术,是历史劳动人民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发掘出的,用来修身养性、丰富生活内容的活动。今天,民间艺术仍然被保留、传承和发展,足以表明民间艺术的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展开不同形式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娱乐的需求,又让她们从中认识、了解到有趣的传统文化,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幼儿教育中民间艺术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及幼儿学习水平,所以,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对于幼儿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一些方法:
讲故事:教师通过构思和演绎,将相关内容和幼儿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
参观:对于幼儿而言,很多事物不亲眼见到很难理解和想象,通过参观、访问的方式可以增进其理解的程度。
讨论:老师组织幼儿对一个问题或者主题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然后引导其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寻找解答的方法。
讲解:某些常识性的内容需要幼儿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很难在没有帮助的条件下充分认识,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经验设计讲解的方法。
角色扮演: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记得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习得同样是这样,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人际关系、亲情友情等这些只能感受,而很难教授的内容,这是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