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产业平台 » 新闻资讯 » 康养健康 » 文化教育 » 正文问道中医 健康运动养生 东方智慧养生 家风家道 饮食药膳 资讯总汇 康养健康 

让学生穿汉服、背古书、习古礼,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07  浏览次数:604
 传统文化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重大话题。如何在教育多元化、国际化的时代确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地位,确保孩子们在拥有全球视野的同时,拥有一个中国灵魂,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前不久落幕的TIDE2021第三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上,义格教育集团总督学、《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李振村先生围绕“从二十四节气课程看中国文化课的国际化”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在他看来,在国际教育的体系和背景下,我们应当立足当下看经典,而非立足经典看当下;我们应当让经典活到当下,而不是让孩子活到经典里。

 

文 |  玉关虎竹

编 | Chris_guo

李振村

▲曾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委员会专家(第二届)、当代教育家研究院院长、《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曾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校长,系《中国教育报》评选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著有《教师体态语言艺术》、《雕塑心灵》、《新教育诗》、《中国乡村教育再造》等著作。在国内率先开发独树一帜的小学“全课程”教育体系,将跨学科整合、无边界学习等国际课程模式创造性地引入小学母语教育中,极大提升了小学母语教学的魅力,课程深受孩子喜爱。

 

*以下为李振村在TIDE2021第三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上的演讲实录,以第一人称叙述呈现

 

传统文化是基础教育界绕不过去的一个重大话题。如何在教育多元化、国际化的时代确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地位,确保孩子们在拥有全球视野的同时,拥有一个中国灵魂,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01

假如学习内容与时代脱节、与儿童生活脱节,为什么要学?

 

2012年,我到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去访问。雷夫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小学教育家,获得过美国各种教育大奖。他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躬耕于第56号教室,担任五年级的包班老师,改变了很多贫民窟孩子的人生,被纽约时报等媒体誉为教育圣人和天使。

他是如何做到的?他有很多策略,最重要的就是课程。其中最伟大的课程,他称之为伟大的教育力量的,是莎士比亚剧:他的每一届孩子,在跟随他学习的一年时间里,都要排演一出莎士比亚剧。

 

我有幸观摩了他的孩子们表演的莎士比亚剧。令我非常好奇的是,孩子们穿着T恤、牛仔裤,用电声乐器和各种现代的灯光音响来演绎莎士比亚。
 

我问雷夫,孩子们为什么不化妆?为什么不穿上莎士比亚剧中的服装来表演?他告诉我: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的人文精神,要用莎士比亚来启发孩子思考,而不是让孩子回到莎士比亚那个时代!——这句话一直铭刻在我的心头。

 

在国内,我们谈到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场景:孩子们着汉服,背古书,习古礼……

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吗?孩子们学习的古礼今天还能使用吗?孩子死记硬背的几百年前甚至一两千年前的冷知识对于孩子今后的生活又有多大实际价值?

 

如果学习的内容与时代脱节,与儿童当下的生活脱节,那么学习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必须思考这个问题。

 

02

二十四节气里的传统文化教育

 

赫德双语学校以中文全课程见长,在传统文化的探索上作出了自己的特色:我们努力让经典活在当下,而不是让孩子活到经典里。

 

我下面用二十四节气这个古老的民俗,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当我们说到二十四节气的时候,它是什么?是二十四节的歌谣吗?是的。是农耕时代指导我们祖先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历法吗?是的。是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么?是的。是诗词歌赋么?是的。是书画艺术么?是的。是风俗民情吗?……这些都是的,但又都不全是。

 

其实,作为中国古代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24节气在今天高度发达的气象学面前已经成为冷知识,已经没有“工具”层面的意义了。我们引导孩子学习24节气,不是让孩子掌握这个“工具”,而是感受浸润其中的文化和精神。

 

我们希望孩子们立足当下,经由二十四节气,过一种富有中国美学特质的精神生活,浸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情境当中,体验、悦纳、成长。

 

我们的课程从一张小小的桌子开始。

 

在北京赫德双语学校,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一张小小的桌子——我们称之为节气桌。桌子上摆着的,是和这个节气有关的物品。

 

提起小满,小满意味着什么?“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所以我们的节气桌上有月季花,有杏子,有梅子……

霜降时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都白了。这桌上有金黄的树叶,有芦苇。

 

芒种时节,节气桌上有了一束麦子。这束麦子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在学校体育馆旁边开了一块地,秋天时,孩子们把麦种播下去。来年的春天,孩子们重返校园时惊喜地发现,麦子开始生长了!春分时节,麦子生长速度很快,孩子们念着“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去看望他们的麦子。小满时分,麦穗灌浆了,麦粒已经很饱满了,我们的老师和厨房阿姨采集了一些麦穗,搓出来,每个班一小碟,让孩子们品尝一下青麦的味道。这是庄稼的味道,大地的味道,节气的味道,也是中国的味道。更重要的,这是孩子们自己种下的麦子。

最好的学习,是体验学习,是亲身实践。

 

我们今天的孩子天天吃面包,吃馒头,吃面条,但是他真的不一定知道粮食原来是这样来的。种植小麦,照顾小麦,在特定节气里观察小麦的生长变化,品尝青麦……这样的生活让他们见证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能够唤醒孩子生命深处与大地血缘般的关联。

 

当芒种到来时,孩子们知道,再有10天,小麦就可以收割了。

 

什么是芒种?“芒种稻麦也”,小麦长芒了,长刺了,可以收割了;稻子要播种了。割小麦,种稻子,这就是芒种,这是农人非常繁忙,非常辛劳的一个季节,也是寄托着下一季的希望,生活的一个季节。

 

孩子们的小麦地呢?也要收割了,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没有让孩子亲自收割,老师和工人们一起去收割,孩子们做一些辅助,最后,把麦穗扎成一捆又一捆摆到学校的餐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麦穗,不是一个工艺品,这是孩子们见证了生命成长全过程的有生命的麦子。

 

当然,文化的学习绝对不可少。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把古老的文字引入进来。比如这四个字,分别代表“禾”“麦”“稻”“稼”:

禾”是成熟的稻穗。

 

“麦”和“来”是同一个字,古人认为,小麦是上天所赐。

 

“稻”的金文,上面是迎风招展的旗,中间是一只手,中下方是脱壳用的石碓或是石臼,最下面则是颗粒了。看到这个字,我们仿佛看到先民掏出石臼里的稻粒,再迎风吹去稻壳,最后从指间里洒下大米的情形,仿佛能闻到米饭的香气,听到丰收的欢歌。

 

麦子和稻子,统称为庄稼。“稼”最初是指种植,看看它的甲骨文,我们就能确定,我们祖先最初种植等的粮食就是稻子。

 

我们的孩子,不仅要把它们画下来,还要将每个甲骨文描述的情形、情景和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芒种到了,孩子们要读这两首诗: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陆游《时雨》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就是这样一张节气桌,把大自然节气的变化跟这间教室、跟孩子的生活紧紧关联结在一起。

 

课程到这里结束了么?没有。我们还要让孩子明白,面对大地,面对自然,面对节气,面对庄稼,人类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们引入了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孩子们很惊奇:外国人也拾穗啊?是的,大地面前,我们没有什么不同。这些世界级的美术名作,就以这样一种方式自然而然伴随着中国的节气进入孩子的文化视野,融入孩子的审美经历。

我们的孩子欣赏了这些画作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北京赫德学校的画展刚刚结束,孔雀同学用水墨的方式创作了36张二十节气画,这些画作是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少年,对24节气的认知和悦纳。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节气课程的学习继续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让孩子认识国徽:孩子们,请大家观察国徽的最外圈是什么?里面一圈是什么?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外圈原来是麦穗!里圈原来是稻谷!

 

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国徽用的是麦穗:粮食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徽就这样伴随着芒种节气,鲜明生动地进入到孩子的生命之中。

 

伴随着味蕾的学习总是令人终生难忘。

 

说到端午节,我们会想到粽子;说到元宵节,我们会想到元宵或汤圆。因此,我们学校开发自己的节气美食,并称之为“舌尖上的节气”。

 

分享与收藏:  新闻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医养产业平台 备案号:辽ICP备2020012172号-1
Copyright © 2020辽宁省佑生健康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d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一站式养生平台,所载内容来源,除本网站所创作及编写外,也有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意在分享对读者有价值的资讯。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作者或机构所有。利他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去!感恩智慧的原创作者的辛勤付出及利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