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你认同么?
说出这番话的是日本茶圣千利休,后人在利休上述论述茶的思想基础上,引申出了日本“和、静、清、寂”的茶道思想。
中华茶道自唐时开始有“茶道”的说法,但迄今为止,一直没有明确、公认的说法。元代赵原《陆羽烹茶图》问茶道,自然少不了要问到茶学的祖师爷——茶圣陆羽,高度概括的仅7000字的首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全书论述了全面系统的茶叶理论,却只字未提(或者说没有明确提出)茶道为何物。
然而,就连最接近茶道精神的这句: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其断句也争议不下,有人说是这样: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有人认为是这样: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总而言之,茶是要给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喝的。
宋徽宗赵佶好茶,著有《大观茶论》。
到了宋代,最会品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就提出了自己的“茶道”理论:
“致清导和”、“韵高致静”。
可惜这个才高八斗的风流皇帝最终成了金人的俘虏,客死异乡,而宋代尽著风流的饮茶之风让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废除殆尽,自明朝始,风雅茶事便沦落到了一碗茶汤里。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著名茶人张天福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他说: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 学。茶道的本质是修行。在行茶的过程中参悟人生道理和事物法则。借一盏茶反观自身、认识世界,也借这一盏茶在浮世中安顿我们这颗心,达到自我完善。
周作人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