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理想的道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
(平时大家都会感觉到)
可信的话真实的话都不好听,(不可信的话虚假的话又很好听),因此认为美好的话不可信;
善良的人大多都不善于争辩,(不善良的人大多都善于争辩,),因此认为善于争辩的人不善良。
有知识的人大多都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宽广,(知识浮浅的人大多都感觉自己的知识宽广),因此认为自己的知识宽广的人,知识浮浅。
圣人就是不这样做的人。(只说好话、善于争辩、知识浮浅。)
圣人认为:为别人考虑越多,自己就会得到别人的考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就会得到的越多。
天之道:就是获取利益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圣人之道:就是做事要为他人考虑而不与之相争。
理想的道: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感悟】 本章是《道德经》最后一章,所以老子要为《道德经》作最后的总结。也是为他的“道”作最后总结。
1、老子用道的规律首先对“信言和不信言”与“好听和不好听”这两对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好听的话不可信。
2、老子用道的规律对“善良和不善良”与“争辩和不争辩”这两对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善于争辩的人不善良。
3、老子用道的规律对“有知识和没有知识”与“浮浅和宽广”这两对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认为自己知识宽广的人,才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浮浅。
4、圣人认为:为别人考虑越多,自己就会得到别人的考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就会得到的越多。
5、天之道:就是获取利益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6、圣人之道:就是做事要为他人考虑而不与之相争。
7、最理想的道:天之道:就是获取利益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圣人之道:就是做事要为他人考虑而不与之相争。这是老子对全书的总结,也是老子对“道”的总结,是《道德经》的中心思想。
8、最后可以看出老子最高宗旨是通过论物,达到论人的目的。
9、老子的思想:人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最高境界,宇宙万物发展到顶峰就是人。因为人是宇宙万物所生,所以人要遵循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道的规律,因此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天之道,利而不害”:在今天商品经济的时代,是更应该遵循的天道,是更应该遵循的规则。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分工非常细了,生产的产品都是给他人使用,所有的服务都是为他人服务,在提供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同时得到利益。商品经济是利他的经济,他人获利是前提,是基础,更不能损害他人而获利,这就是利而不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老子的生意经,“天之道,利而不害”。老子说:做生意,办企业,首先要考虑消费者和买家的利益,不能坑害、损害消费者和买家的利益,然后才是自己获利。只有这样你的企业才能长久获利,永久生存,看看那些长久存在的老字号就明白了。这才是天道,才是道的规律、自然规律。
2500年前的老子,就把规则给我们讲的很清楚了,叫“利而不害”,就是取利而不伤害别人的利益。你的商品和服务是给别人、为别人,首先要叫别人得利,就是再别人得利的同时,你就获得了利益。所以商品经济应该是一个利他的经济,不是自己获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翻开人类200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史看看,凡是按照“天之道,利而不害”的规则,做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走的久远。凡是违背“天之道,利而不害”的规则,做的企业最终都会破产消亡,道理很简单,因为他违背了天道,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想想我们今天的人们是如何做的,一门心思只为了钱,脑子里只有钱,欺骗是他人时尚,不劳而获是崇尚,谋略巧智是天才,攀比高消费是追求,这就是当今的“文明”,如此文明会将人类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它违背了天道。
11、老子《道德经》用“不争”两个字结束全文寓意深刻,和第一个字用“道”开始,遥相呼应,表达了老子有深远的用意,表达了老子不争的真正思想。
12、老子的不争表达了三个从次的含义 一是对老百姓的要求,指不争辩、不争强,但也存在不争斗。但绝对没有不争上进,不争上游的意思。
二是对官员的要求,官员之间不争辩、不争强、不争斗,另外主要是不争夺,官员之间争夺官位,争夺土地,争夺物资,引发了很多,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动乱,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困难。
三是对国君的要求,这也是老子不争的真正用意,那就是国家间的不争斗---不要战争,这是老子把这两个字放到这里的真实意思。也表达了老子当时写《道德经》很含蓄,很无奈的心情。
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平凡,年年打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战争是国家的大患。所以老子在《道德经》最后用了不争二字。《道德经》用“道”开头,说明老子全书讲的就是“道”,用“不争”结尾,说明老子反对战争,反对杀戮。
1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用老子的“不争”来看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没有问题,因为“百花齐放”符合道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百家争鸣”不对,因为“百家争鸣”不符合道的规律,不符合自然的规律。周朝的后期就属于这个时期,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14、《道德经》就是老子的“大道学说” 老子的“大道学说”是老子思想的概括和总结,遵循“相对变化”规律,是道的基本规律,宇宙万物都必须遵守的规律,包括人在内无一例外。弱与强、静与动、无与有、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虚与实、生与死、曲与直、不为和为、不争和争、不知与知、等等等等的选择都必须遵循道的基本规律,选择弱、静、无、真、善、美、虚、生、曲、不为、不争、不知的才是上德之人,所有的选择都是回归自然,清心寡欲,自然而然才能达到和谐。和谐的实现:人民就会有慈爱心,社会就能稳定,国家才能昌盛。
不遵循道的基本规律,就会选择强、动、有、假、恶、丑、实、死、直、为、争、知的就是下德之人,下德的选择就会使人产生私欲、贪欲。私欲、贪欲是产生万恶的根源。私欲、贪欲的结果:人民就会心乱,社会就会动乱,国家安能太平。
守柔是老子通过相对变化规律总结出来的人生哲学,人从小到老的一生是从柔弱发展到刚强,柔弱则生,刚强则死。
争是产生万欲的根源,争的结果:人人自危,人心浮躁,社会就会矛盾重重,国家就会战争不断。庶民争利,大夫争权,诸侯争地,相争是天下最大的祸患。前一章老子就告诉我们:理想的国是小国寡民,不要征战去扩大疆土,这样会使人民赋税过重,会给人民带来灾难。
解决的办法就是无为和不争,无为就是不做违背大道的事,社会安能不治;不争,人民乐业,不争,社会稳定,天下安泰,不争,国家何来战争。不做违背大道的事,天下不争:上下同心,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姓乐业,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国家昌盛。这就是老子的“大道学说”。
查看更多《道德经》内容,请关注“福乎”公众号,搜索“道德经”或“老子”。
作者简介:陈少毅,汉族。1962年5月4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教高级职称,高级中学教师,现在退休。(想认识陈少毅老师,可添加微信sheduoduo2020,帮你对接)
陈少毅——在这里我给大家讲道德经,一个目的,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让世界人民:看看中国有没有哲学家,看看中国有没有科学家,看看中国有没有理论家。让世界人民看看我们有如此灿烂的文化瑰宝,让世界充满慈爱和和谐。构建中华民族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平衡和谐”的思想、“广博慈爱”的思想、“与人为善”的思想、“勤俭素朴”的思想、“利而不害”的思想、“为而不争”的思想。
注:上述诠释解读,是陈少毅老师的个人观点,福乎站在中立观点予以推荐分享,以期各位朋友参考借鉴,建议大家也保持此理念。如果有不同观点,也特别欢迎,可以留言分享,也可以加入《道德经》免费学群,一起交流探讨。感谢关注,并请多提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