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行“道”的作用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行“道”的作用
学习“道”的知识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有收获,可是当你实践和实行“道”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每天都在减少,每天都在损失。损失之后还是损失,(这样一来损失会逐渐的减少),以至于(到最后)就好像是无为(没有那么多事可做了)。(无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作,而是从什么事都作逐渐发展到没事可做,也就是在行“道”的过程中是一个逐渐减少作为的过程)。
“无为而无不为”是在“无为”和“无不为”中进行选择,根据道的规律选择无为,这是上策,就是做那些不违背道的规律的事,而选择无不为,是中策,就是不做那些自以为不违背道的规律的事。“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一种选择。
(对君王来说)要想真正取得天下,就要常常感觉无事可做。(这就说明你把天下治理好了,)如果你感觉自己天天有作不完的事(很多事),这就说明你没有真正取得天下和掌控天下。
【感悟】 本章老子给大家论证行“道”的作用。
1、老子告诉大家,知到“道”的作用和行“道”的作用完全不同。
2、本章老子告诉大家“无为”是怎么来的,当你实践和实行“道”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每天都在减少,每天都在损失。损失之后还是损失,(这样一来损失会逐渐的减少),以至于(到最后)就好像是无为(没有什么可作为的了)。
3、老子在本章中的第一个“无为”,即“以至于无为”,这个“无为”,并不是不作为,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作为,不为违反“道”的作为。老子是在辩证的告诉大家,这个“无为”是一种感觉,当你感觉无事可做的时候,就是你把事都做好了、做完了,所以你才会感觉无事可做。当你感觉你每天都有很多事没有做,怎么也做不完,你的生活就一团糟了,所以才感觉有做不完的事。
4、老子为君王指明了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掌控天下:要想真正取得天下,就要常常感觉无事可做。(这就说明你把天下治理好了,)如果你感觉自己天天有做不完的事(很多事),这就说明你没有真正取得天下和掌控天下。
5、老子告诉大家行“道”比知“道”更难。知“道”容易行“道”难呀!
6、老子本章中的第二个“无为”,即“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表达。
两对辩证关系分别是: 无与有,选择无是上策, 为与不为,选择为是上策,
两对辩证关系放到一起选择的结果:
选择“无为”是上策,(老子所说的上德,无为,就是不做那些自以为是的事,不做违背道的规律的事。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一种选择。“无为而治”就是选择上德而治理国家)
选择无不为是中策,(老子所说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做那些不以为是的事。)
选择有为是中策,(老子所说的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做那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选择有不为是下策。(老子所说的下德,为之而不以为,做那些不自以为是的事。)
因此,“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为的是那些没有违背道的“相对变化”规律的事,为的是那些没有违背自然规律的事,而这样以来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事,不能做到的事。而无不为就是无为达到的结果,最后就没有什么事可做了。说明你选择的正确,尊从了道的规律。
老子在这里引入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就是要解释和让大家充分理解这里产生无为(没有什么可做的事)的原因。
这里两个“无为”的意思表达不同,第一个“无为”(以至于无为)感觉没有什么事可做,第一个“无为”是一种感觉。第二个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在“有为”和“无为”之间的一种选择,是对第一个无为产生原因的解释。第二个无为是一种选择。
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对事物的两种认识论的体现:
对我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和事物,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和实验来得到的知识,越学习知道的越多,对已有的知识越学越多。这就是“为学日益”。
对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无法感知的物质和事物的认识方法,只能通过符合哲学的逻辑推理,符合自然规律的认识方法。这就是“为道日损”,对道的认知,道认识越清楚,不知道的越少。越研究越清楚,道的奥秘越少。这是老子对无法感知世界的认识论。
这是老子的两种认识论。
8、对孩子的教育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要理解不要死记硬背,理解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孩子懂得学习知识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目的。理解了,会用了,书就会越看越薄。
查看更多《道德经》内容,请关注“福乎”公众号,搜索“道德经”或“老子”。
作者简介:陈少毅,汉族。1962年5月4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教高级职称,高级中学教师,现在退休。(想认识陈少毅老师,可添加微信sheduoduo2020,帮你对接)
陈少毅——在这里我给大家讲道德经,一个目的,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让世界人民:看看中国有没有哲学家,看看中国有没有科学家,看看中国有没有理论家。让世界人民看看我们有如此灿烂的文化瑰宝,让世界充满慈爱和和谐。构建中华民族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平衡和谐”的思想、“广博慈爱”的思想、“与人为善”的思想、“勤俭素朴”的思想、“利而不害”的思想、“为而不争”的思想。
注:上述诠释解读,是陈少毅老师的个人观点,福乎站在中立观点予以推荐分享,以期各位朋友参考借鉴,建议大家也保持此理念。如果有不同观点,也特别欢迎,可以留言分享,也可以加入《道德经》免费学群,一起交流探讨。感谢关注,并请多提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