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àn兮其若海; 飂liù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道”自古以来那些研究它的人,都认为它很微妙、很玄通,幽深得令人难以识别、认识。
正因为它难以识别、认识,所以我们就一定要搞清楚它的真面目。
“道”:
有时候它就像大象,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过河;
有时候它就像大犬,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四邻;
有时候它恭谨严肃得像是在做客;
有时候它流散得像冰雪融化一样;
有时候它敦厚淳朴的像没有加工的木头一样;
有时候它空旷得像虚空的山谷一样;
有时候它浑浊得就像浊水一样;
有时候它恬静得就好像大海一样(体现了一个静);
有时候它飘然得就好像不能停止(体现了一个动)。
那么,怎么才能使混水澄清呢?只有使水静止下来,混浊的水才能澄清。怎么才能使水长久的保持安静而不动,关键是要搞清楚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了解了“道”的这些性质,还不是“道”的所有性质。是因为“道”还有很多性质没有被揭示,没有被认知,所以“道”能隐藏的很深,而常常看它总是新的。
【感悟】
老子通过这一章给大家总结了“道”的性质:
1、“道”的性质:道子通过,豫(yù大象,迟疑审慎)、犹(yóu大犬,警觉戒备)、俨(yǎn恭谨严肃)、涣(huàn流散)、敦(dui敦厚淳朴)、旷(kuàng空旷;开阔)、混(hún浑浊、浑水)、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飂(liù飘然)等等,来描述“道”的性质。“道”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动”和“静”之间变化,所有的“道”都是在“动”和“静”之间变化发展。
2、“道”的性质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究。
3、“道”的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在发展变化的,就像浑水变清水,清水变浑水,不断变化。
4、运动是“道”的性质变化的原因。
5、老子通过这一章进一步给大家揭示了万物之母的“道”,“道”的性质就是在“动”和“静”之间变化发展。永恒运动是“道”的本质属性。
6、“道”的性质:
(1)形体最小。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本源,是不可分的,即最基本粒子。
(2)运动。运动永不停息,不存在静止。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3)自旋。自始至终,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有时候看到它的头,有时候看到它的尾,)
(4)旋转是道的运动形式。(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们看到它大的时候,慢慢的远去,慢慢变小,远了它又反回来,又慢慢的从小变大。这样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老子是用月亮和太阳的运动规律总结出道的运动规律,就是周而复始的旋转)
7、老子的道的运动属性
自旋性(自转运动)和旋转性(公转运动),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地球和月亮的运动方式。
查看更多《道德经》内容,请关注“福乎”公众号,搜索“道德经”或“老子”。
作者简介:陈少毅,汉族。1962年5月4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教高级职称,高级中学教师,现在退休。(想认识陈少毅老师,可添加微信sheduoduo2020,帮你对接)
陈少毅——在这里我给大家讲道德经,一个目的,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让世界人民:看看中国有没有哲学家,看看中国有没有科学家,看看中国有没有理论家。让世界人民看看我们有如此灿烂的文化瑰宝,让世界充满慈爱和和谐。构建中华民族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平衡和谐”的思想、“广博慈爱”的思想、“与人为善”的思想、“勤俭素朴”的思想、“利而不害”的思想、“为而不争”的思想。
注:上述诠释解读,是陈少毅老师的个人观点,福乎站在中立观点予以推荐分享,以期各位朋友参考借鉴,建议大家也保持此理念。如果有不同观点,也特别欢迎,可以留言分享,也可以加入《道德经》免费学群,一起交流探讨。感谢关注,并请多提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