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ùn)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绳绳(mǐn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道”看它看不见时,它的名字就叫"夷";听它听不到时,它的名字就叫"希";捉它捉不着时,它的名字就叫"微"。
我们单独从"夷"、"希"、"微"这三个方面哪一方面对万物的探究都是无从考究的,所以要将三个方面混合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就是我说的“道”。
“道”虽然存在于其上的、源本的形状我们搞不清楚,但是存在于其下的、现实世界的形状是清晰具体的。“道”本身渺渺茫茫,没有具体的形状,不同于现实具体存在的物质有固定的形状。所以“道”的形状就是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就是看不到物的象,“道”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道”在不停的旋转,从前面看,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看,看不见它的尾(自旋运动),因此我们永远也搞不清它的具体模样,说明道始终在做旋转运动。“道”从开始到现在都是这个样子,说明道的运动具有永恒性。要知道从古至今,“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返本复初,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旋转(公转运动)。
【感悟】
老子通过前面的论述,到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他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即他的世界观。
1、“道”没有固定的形状,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
2、“道”有三个方面的性质,视、听、触,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研究“道”。并且要将视、听、触结合到一起才能研究清楚“道”。这里老子告诉了我们研究道的方法:必须要将视、听、触结合到一起来研究,分开研究就会出现认识的片面性,就不会认识道的本质。
3、“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万物之母。
4、“道”的形状就是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看不到物的象,“道”有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不就是我们今天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
5、“道”在不停的旋转,自旋是“道”运动特征。
6、“道”的运动有不变性,永恒性。“道”从开始到现在都是这个样子运动的。
7、“道”生成万物的过程是从无形的状态生成有形的状态。
8、“相对变化”是“道”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9、“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返本复初,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旋转(公转运动)。
10、从这一章中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再看第一章中的“名可名,非常名”就不难理解老子的真实意思了。
11、本章老子论证了道的特性:不确定性、不变性、永恒性、运动的自旋性和循环性(公转运动)。
老子通过第十二、十三、十四这三章,对人生的三观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说明第一部分“总论”的论证结束了。后面接下来进行第二部分的论述。
查看更多《道德经》内容,请关注“福乎”公众号,搜索“道德经”或“老子”。
作者简介:陈少毅,汉族。1962年5月4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教高级职称,高级中学教师,现在退休。(想认识陈少毅老师,可添加微信sheduoduo2020,帮你对接)
陈少毅——在这里我给大家讲道德经,一个目的,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让世界人民:看看中国有没有哲学家,看看中国有没有科学家,看看中国有没有理论家。让世界人民看看我们有如此灿烂的文化瑰宝,让世界充满慈爱和和谐。构建中华民族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平衡和谐”的思想、“广博慈爱”的思想、“与人为善”的思想、“勤俭素朴”的思想、“利而不害”的思想、“为而不争”的思想。
注:上述诠释解读,是陈少毅老师的个人观点,福乎站在中立观点予以推荐分享,以期各位朋友参考借鉴,建议大家也保持此理念。如果有不同观点,也特别欢迎,可以留言分享,也可以加入《道德经》免费学群,一起交流探讨。感谢关注,并请多提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