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灵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脑空穴
[位置]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风池穴
[位置]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肩井穴
[位置]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渊腋穴
[位置]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
辄筋穴
[位置]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日月穴
[位置]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京门穴
[位置]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募穴。
带脉穴
[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五枢穴
[位置]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维道穴
[位置]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居髎穴
[位置]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
环跳穴
[位置]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与中三分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风市穴
[位置]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中渎穴
[位置]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膝阳关穴
[位置]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
阳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阳交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阳维脉郄穴。
外丘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郄穴。
光明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络穴。
阳辅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胆经经穴。
悬钟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
丘墟穴
[位置]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原穴。
足临泣穴
[位置]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地五会穴
[位置]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侠溪穴
[位置]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胆经荥穴。
足窍阴穴
[位置]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胆经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