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开始,医学就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直到周王朝时医、巫才分道扬镳,出现了专职医生和医疗分科,设立了医事考评制度,以及巫队伍本身的分化。商代时期始创汤药,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病入膏肓”的医学典故。
秦国时期六气致病、阴阳五行学说初步形成,医圣张仲景确立的理、法、方、药的辩证施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学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和撰写《脉经》,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等,从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到养生保健,均作了较为系统而又精辟的论述。
中医思想中,包含阴阳、五行等学说。在阴阳理念中,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人体也是自然的一部份,遵循着和自然一样的阴阳运行规律。而五行说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也由此理论运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传统中医文化,便也是这温育万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