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离开了道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扬, 也主要是要从道的层面来发扬。 中国文化是一种“道”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层面,或者说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中国人称之为“艺”和“道”。《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具”的“器”,就是具体可见、可操作的“艺”。在中国文化中,这两者统一而不可分,并且着重强调要“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把“求道”作为一个最根本的旨归。
“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甚至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某种意义上将之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
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明道、行道、传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证道为根本。各种技艺也都以“载道”为内涵,以达到这种“道”作为它的最终究竟。
中国文化中“道”和“艺”这两个层次也可称为“本”和“末”。人们做什么事情都首先要“知本”,然后“求本”,以“本”为最终归宿。“道”是形而上之学,“艺”是形而下之学,所以“道”这个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艺”这个层面的东西是可见、可操作的。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地方描述“道”。
道家自不必说,《管子》里也有很多对“道”的描述,如“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道”只能心领神会,不能通过语言、形象、声音来传达。
儒家非常强调学习要“下学”和“上达”,这也相当于“艺”与“道”的关系。“下学”者,学人伦日用、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等等;上达者,达天道、性命等抽象道理。
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现代教育把下学和上达割裂,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专门研究上达,走上极端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空空洞洞的学问。而下学只朝向所学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
下学必须要上达,上达也必须落实到下学,二者结合的最终目的还是上达。“读书学习所为何,通晓人道明事理,开启智慧增艺能,变化气质美其身。”变化气质、使人完美,这才是读书学习的目的。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有句话完全被误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通常理解为:“人如果不为自己谋私利,老天爷也要诛灭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老天爷难道如此护私?
天地是最大公无私的。人向天地学习,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天地的大公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这是天地最根本的品德。它能够包容,天生地养,天地养育万物完全是奉献,从来不求回报,也不去主宰。
老子曰“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天地让万物自由、茁壮生长,而不是占有甚至主宰它们。如果不为私利奋斗就受诛灭,这样的天地还要敬畏它干嘛?所以人们常常形容圣人“德配天地”、“德侔天地”。
那么“人不为己”的“为己”是什么意思?《论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国历来就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荀子解释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为己之学是完美自身,为人之学是将之作为财富的象征,“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以为禽犊”实际上是一个贩卖,“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因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意思是人如果不为己则枉为人也。作为一个人,一定要不断完美自己、提升自己,否则天地也要诛灭他。
一切探讨和研究都是围绕“天、地、人”来做,研究“天、地”最终也是为了人,让人能够更好参与天地变化,与天地达到最和谐状态,让人的生命能够生生不息。为了人类并不是让人类凌驾于天地之上,不是去支配、改造、控制天地。 科学是万能的吗? 人们常说“以人为本”,提倡人本主义、人本精神。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是西方、尤其是西方近代史上的一个理念,这完全是错误的。人本主义、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西方近代所提倡的人本主义也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而提出来的。西方进入中世纪以后,基督教的神本主义占统治地位,排斥一切其它文化,因为它是一神信仰,人们对于造物主应该绝对服从,不允许其它文化思想去干预,否则一律被定性为异端而受排斥和否定。
一直到十四、五世纪西方人才发现自己在这样一种僵化的神本文化(意识)统治下落后了,需要改变。于是第一个行动就是回归自己的传统,也就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里去寻找能够来批判、冲破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基督教文化,这是第一个高潮。
第二个高潮是宗教内部改革。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出现了一批新教徒,打破了原来基督教一统的保守情况。
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讲到新教诞生对资本主义的道德建立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宗教改革过程中一批传统的天主教传教士在欧洲失去了领地,于是来到中国、来到东方,他们发现中国文化与他们中世纪的神本文化完全不同,中国依靠礼乐教化、提倡个人道德自觉自律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道德自觉与自律,他们把这种文化传回了欧洲。
不听从造物主的命令而靠道德自觉自律,这样一种“异端”在中国居然延续了几千年,因此传到欧洲以后引起了一批思想家的关注,他们就是十七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思想家。
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魁奈等人都把中国的这种人本精神视做典范,作为能够冲破西方神本文化的一种力量和资源。他们都把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看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文化,写了很多作品来赞扬。
这就是西方人本主义的开始,他们以这样一种人本主义结合古希腊罗马自由开放的思想来冲破中世纪的独断的宗教文化。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种人本主义在他们那种传统文化环境下慢慢发生了变化。
之前的人匍匐在神的脚下,现在站立起来,于是他们觉得人应该做主人了,于是提出人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征服改造自然,要天地万物听人的指挥和摆布。
一下子人变成了神,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和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征服一切。
其实现在很多人所接受的人本主义就是这样一种人本主义,即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主义,科学至上、科学万能的人本主义。 人要征服一切、改造一切,结果反而被所要改造、征服的对象把人给束缚住了。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达到对资源和财富的控制,谁知又被所改造的资源和物质牵着鼻子走了。
为了获得更多财富和资源,就要用更先进的科技去征服它。在西方、在欧洲人们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科学万能,就是这个原因。人自以为变成了神,变得可以为所欲为,结果反而成为物的奴隶。
这个问题西方人其实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开始总结了,因为他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死亡那么多人,目的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在于夺取资源和财富。
人刚从上帝的脚下爬起来,又变成了匍匐在物质财富脚下的奴隶。所以二战之后,西方许多思想家重新提出返回人本主义,人要做回自己,既不要做神的奴隶,又不要做物的奴隶。
我们现在要警惕,要返本还原,要学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人必须要向天地万物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重要传统:一是“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有周鉴于夏商两代,得出一个结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的自我德行的提升,而不是天命。重要的是“疾敬德”,赶快提升每个人的品德,尤其是统治者。二是“以天为则”。“则”是原则、法则的意思,中国人从来不主张人去做天地的主人、去支配天地。
《论语》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易》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论语》里还赞扬道:“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是维持人的独立性、主体性和自我自律的精神,而不是去支配。
何为“六艺”? 在中国文化里“艺”这个概念非常宽泛。《礼记》记载孔子经常讲要以六艺来教育青少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属于基本的文艺,指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包括唱歌、跳舞,相当于“文艺”。
射、御属于体育运动,也可称为“武艺”。至于书、数,传统的解释指“书”为“六书”,即中国文字起源的六个方面: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
“书”也常被指为写字、书法。“数”,古代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和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即算术,后来发展为术数,包括天文地理等等,可以称为“技艺”。六艺之中包含文艺、武艺、技艺,范围非常之广,涵盖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
“艺”过去都是小学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个“小学”跟我们现在的小学概念不同。《礼记》有一篇文章被单独抽出来成为《四书》里的一本,叫《大学》,大学即大人之学,相对于大人之学的就叫小人之学,即小学,后来小学又专指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朱熹《大学章句序》说古代儿童八岁入小学,到十五岁之前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洒扫是整理内务,应对即待人接物,进退即礼节,《孟子》里说的“徐行后长”,慢慢跟在长辈后面走,这是礼节,从进退中何时在前、何时在后等方面体悟出大人做事的进退。除了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之外小学还学礼乐书数御射之文,习惯成自然,长大以后遵守规范行为也是自然而然。如果长大之后再学这些就有点别扭不自然了。
(开玩笑说,文艺中的琴棋书画,再加上茶道、香道,或者花道与香道组成一个新六艺也是可以的。)
“射”这项体育活动从古到今从来没有断过,只不过形式变了。古代射箭时对面摆一个靶子,后来变成投壶,即对面摆一个花瓶,拿一把箭往里面投,现在变成套圈。
古人非常重视“射”,因为这可以提升自身修养。《礼记》里讲,若要射中靶心,首先要端正身体。
其次要专心一致,心无旁骛,就像弈棋。再次,万一射不中,不能去埋怨靶不对,而是反求诸己、反躬自问。在“射”这一武艺中培养心性和技艺。
现在社会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怨气冲天,大家你怨我、我怨你,怨天怨地、怨人怨事。怨气是一股很厉害的戾气。如果每个人能够反省一下自己,这个社会就会和谐得多。
技艺的内涵也很丰富,包括中医。《汉书·艺文志》将各种典籍分类,其中“方技”类都跟现在所讲的中医有关,它包括四方面:一是医经,即人体生命理论;二是经方,即医药;三是房中,即男女阴阳关系;四是神仙,即养生。
方技者,生生之具也,即各种各样维护生命的方法。技艺还包括制造器物。
艺术应该是正情的 所以说,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有象的所有的方面都属于“艺”,我们在生活层面享受“艺”的成果。
但艺既能够提供享受,亦能够为害于人。应用不好便适得其反。比如食物越来越丰富,人们吃得越来越精细,用各种食品、调料来满足口腹之欲,可究竟是好是坏?
人们也许只看到当时的好吃,看不到之后对身体的损害!《吕氏春秋》讲养生之要是去害,太咸、太甜、太辣、太酸都是害;若是去掉这些,生命就能够健康、能够保持和谐。
生命是因和而生,任何的过都不对。艺的过同样是引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会给我们带来反面作用。所以中国文化强调艺一定要在道的统摄下面,否则它就会走偏。
艺,尤其是文艺对人的影响极其之大,因为人都有感官的欲望,文艺作品实际上就在影响人们的情绪。其中声音对人的影响最大。文艺演出里最疯狂的是就是音乐会,观众动辄上万人。它是深入人心的,能够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
先王制乐是用来制内情,防止内部情感没有方向地过分发展。艺术应该是正情的,而不是重情的,所以艺术对社会的引导非常重要。它比理论的影响要大得多、快得多、深入得多。
古代教育远没有现在普遍,老百姓从说唱、戏曲里学习做人的道理。传统戏曲里的人物脸谱化,白脸是坏人,红脸是好人,让人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叫高台教化。所以说艺要有道来统摄,要有一个指导思想或者价值观念,看戏也不能光停留在热闹上,要从中学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艺都是用来陶冶性情的。
欧阳修论述琴艺时说,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琴曲最重要的不是悦耳,而是移人情。弹以无邪之音,听以清白之心。弹者、听者,一同移情归正,这才是传统古琴美学的精华与追求。艺的根本目的在于导情归正,把人们的情引导到正,而非邪恶的方向。其它艺术如绘画、书法等等方面莫不呈现出类似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