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产业平台 » 新闻资讯 » 问道中医 » 针灸之道 » 正文问道中医 健康运动养生 东方智慧养生 家风家道 饮食药膳 资讯总汇 康养健康 

急性头痛及偏头痛各种针灸疗法方法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9-18  浏览次数:283
  

(六) 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太阳、印堂、攒竹、率谷、阿是穴(痛点)、后溪。

配穴:上星、头维、百会、痖门、风池、外关、足三里、列缺、涌泉。

2.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5~6穴。用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波长632.8nm,光斑直径5mm,光纤末端输出功率≥5mW,功率密度25.48mW/cm2,用单晶石英纤维传递光束直接照射穴位,每穴3分钟。每日1 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7日。

 

(七) 耳穴刺血

1.取穴

主穴:耳背上1/3近耳根部显露的血管。

2.治法

多仅取患侧,如为双侧头痛或全头痛者,可取双侧耳穴。令患者取坐位,术者以拇食指在待刺之耳局部轻揉片刻,使之充血,血管显露,一般可见3条,以中间一条为最佳刺血部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迅速刺破血管并放血5ml左右。可于刺破血管后,任血自流。出血不畅,宜轻加挤压;出血不止,用消毒纱布按压止血。15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八)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阿是穴、风池。

 阿是穴位置:风池穴直上5分。

 2.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含量0.5mg/ml)。如双侧注射加注射用水1ml。

穴位每次仅用1穴,可固定选取,亦可交替使用。阿是穴在按压时多感到疼痛难忍并向同侧目眶或前额传导。以5号齿科针头吸入药液,刺入穴位至有酸胀后,快速注入,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九) 眼针加头针

1.取穴

主穴:上焦区、感觉区(上1/5、下1/5),血管舒缩区(上1/5)。

配穴:足运感区。

2.治法

先针眼穴,双侧均取。用5分毫针在距眼眶缘外方2分处,左眼顺时针,右眼逆时针横刺进针至皮下,得气后留针15分钟~20分钟,不施手法。继针头穴,用1.5寸~2寸毫针由上向下分段快速刺入头皮下,然后以>150次/分的频率双手快速持续捻转3分钟,每隔10分钟重复1次,共3次。上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十) 穴位埋针

 1.取穴

主穴:分二组。(1)太阳、头维;(2)颞前线、颞后线(头穴)。

配穴:上星、百会。

 2.治法

 仅取1组穴,可固定选取,亦可交替使用。第1组麦粒形皮内针,常规消毒后,以镊子夹持皮内针柄,使针体与经脉走向垂直,沿皮横刺0.5cm~1.5cm,用胶布固定(有头发者宜剃去),病轻留针1日~2日,重者2日~4日。第2组用普通2寸~2.5寸毫针,以拇、食挟持针柄,快速沿皮横刺,按规定方向进针1.5寸~2寸,针柄靠头皮固定,留针24小时~48小时或以上,至疼止后起针。

 

(十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风池、太冲、天容。

配穴:外关、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疼痛最明显处。

2.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1穴,症状重者可取2穴。配穴据症情酌加。风池穴刺法:病人端坐,头倾低向健侧,取患侧穴,以28号1.5寸毫针,针尖平耳垂水平向对侧眼窝方向直刺,左手以酒精面球夹持针体,右手持针柄,双手协同慢慢刺入穴位深处,当刺至2寸左右深处时,如针尖触有橡皮样物(黄韧带),再轻轻刺入2分~3分,术者觉得针下有落空感,此时患者突然一颤动,并同时出现触电样感觉传至前额一侧,此时头痛往往立即消失,应马上退针。注意,缺乏经验的医师不宜用此法,以免发生意外。太冲穴针法:嘱患者仰卧闭目,以28号针,刺入太冲1寸~1.2寸左右,针尖宜指向足心,提插捻转1分钟,针感以强烈为佳。天容穴,快速进针1寸左右,行平补平泻法,留针。留针期间可通以电针,连续波,强度以患者适宜为度。配穴常规针法,中等刺激。除风池穴外,余穴均留针15分钟~30分钟。每日1次。

 

(十二) 全息针

 1.取穴

 主穴:头穴。

 2.治法

嘱患者取坐位,双手微握,虎口向上。医者在第二掌骨头穴区域找得压痛点后,用26号毫针进针1.5cm~2cm,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暮途穷次,10次为一疗程。

 

(十三) 其他措施

1.注意摄生,戒绝烟酒,防治身体的各种疾病。

2.平时可有规律的服用谷维素(10mg,每日3g)等药物,有助于减少和减轻发作。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于书庄医案)

毛××,女,29岁,农民。1965年12月13日初诊。

主诉:剧烈头痛2小时。

病史:下午突然发生剧烈头痛,病因不明。痛在双侧太阳穴部位,呈搏动性胀痛,痛势剧烈,难忍受。伴面红目赤。无发热恶寒咳嗽之症。既往无头痛病史。

检查:神清体健,痛苦面容,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血管性头痛。

治则:清泻火热,通络止痛。

取穴:太阳、风池、头维、合谷、太冲。

治法:上述腧穴,太阳针刺放血。风池针向对侧外眼角方向刺入;合谷、太冲、头维3穴,用徐疾补泻之泻法。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头痛逐渐减轻。

次日复诊,头痛未发作,只觉头昏,继按上穴针刺,改太阳针刺放血为徐疾补泻之泻法。针2次而告痊愈,观察10日,头痛再未发作。

 

医案二 (朱汝功医案)

陆××,男,40岁,教师。1977年3月8日初诊。

主诉:头痛如裂已半月。

病史:患者于1977年2月19日始,因过度疲劳复受风寒,发作头巅疼痛,至24日疼痛加剧,当地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服止痛药及注射“杜冷丁”痛暂止,但5小时后复痛如劈,前额,眼球牵引痛,流泪畏光,高热39.8℃,用四环素、青、链霉素等药,热退而痛不止。3月4日救护车送上海××医院神经科急诊治疗,经脑电图,超声波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用消炎痛、地巴唑、七一莲等药,住院观察1天,疼痛减轻即出院,3天后头巅及两颞疼痛更甚而来针灸科诊治。

检查:痛苦面容,形体消瘦,面色白光白,汗出淋漓。舌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血管性头痛。

治则:化浊宣络,和营止痛。

取穴:合谷(双)、足三里(双)、束骨(双)、通谷(双)、足临泣(双)。

治法:上穴均取,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四诊:3月14日,疼痛明显好转,欲吐已止,仍守上方出入,加后溪(双)、京骨(双),得气后,针尾加电,留针30分钟,每天1次。

六诊:3月16日,两颞部疼痛已止,头巅部疼痛亦减,惟目内眦至鼻交额左侧不减,仍守原法,原穴加内庭(双),得气后,针尾加电,留针30分钟。

九诊:3月19日,头巅痛基本好转,胃纳已佳,脉转小弦,舌苔薄白,守原法,取穴不变同前。

后嘱其在当地再针刺治疗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隔2个月来信说,回去后未见发作。

 

医案三(李一清医案)

齐××,男,11岁,吉林省德惠县人。1987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左侧头部剧痛2年。

病史:左侧偏头痛2年,反复发作。近1个月来头痛频繁,发作急暴,作止无常,以左颞部疼痛为著。剧痛难忍,患者以拳击头、撞墙,头痛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因怒气、睡眠障碍、过劳、看电视而诱发。伴目眩、恶心、呕吐。头痛休止期有烦躁、恐惧感。胸部CT、脑电图皆未见异常。

检查:神清语明,体质瘦弱,面色青黄,来诊时正值患者头痛发作,嚎啕大哭,以头撞墙,年寿与颞部青筋暴露,颞动脉显现剧烈搏动,恶心呕吐。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征象。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

诊断:偏头痛。

治则:养血安神,清热止痛。

取穴:分二组。(1)颌厌、悬颅、行间、三阳络、二间;(2)四神聪、安眠、侠溪、肝俞、膈俞。

治法:头痛发作时取第一组穴,用泻法,留针可达1小时。头痛休止时。取第二组穴,除侠溪用泻法外,其余穴位皆用补法,留针20分钟。日针1次。头痛发作呈持续状态时,1日可针2~3次。10次为1疗程。

初诊时正值患儿头风大作,即按上法取穴施术,留针1小时许,头痛缓解。连续依上述治则针刺3个疗程,头风得到控制,头痛消失,停止治疗。

半年后头痛复发,疼痛部位同前,但头痛时间短暂,头痛程度较以前大为减轻。又针刺2个疗程。口服头痛1号(当归、川芎、五味子等养血安神药),每次5粒,日服2次,连服20天,症状消失,舌象、脉象恢复常态。

分享与收藏:  新闻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医养产业平台 备案号:辽ICP备2020012172号-1
Copyright © 2020辽宁省佑生健康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d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一站式养生平台,所载内容来源,除本网站所创作及编写外,也有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意在分享对读者有价值的资讯。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作者或机构所有。利他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去!感恩智慧的原创作者的辛勤付出及利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