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系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中起病急骤、头痛剧烈者属急性头痛。头痛病名出自《内经》。而在《内经》中,也已提到急性头痛的针灸治疗,如:“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灵枢,厥病》)。至晋代,《脉经》采用刺风池、风府、眉冲、颞颥等方法治疗急性“头痛”;偏头痛。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补充了上星等12个穴位关于治疗本证的内容,该书所载“三十六黄”中也有7黄涉及本证;。元代《卫生宝鉴》则用头顶放血之法治疗风痰引起的“头偏痛”。明清时期,《针灸大全》则取八脉穴中的公孙、外关、列缺三穴,并配合不同穴组,以治疗各种不同的头痛。《东医宝鉴》提出了针“阿是穴”的观点。
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所致的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症,可归属于本证范畴。
【病因病机】
急性头痛的病因,分外感与内伤。外感多为风、寒、湿、热,但以风为主。其主要病机是:外邪自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阻遏清阳之气;若风挟寒邪,则寒凝血滞,络道受阻,血郁于内而发为头痛;若风挟热邪,则火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头痛。内伤头痛,多与伤及肝、脾、肾有关,其急性者,常为肝气郁结,化风化火,循肝胆之经上扰头面,引致偏头痛。
【辩证分型】
急性头痛,可辨为下列二型。
(一) 外感头痛
症见头痛剧烈,痛势陈作。如为风寒外感,痛有定处,如锥如刺,恶风畏寒,遇风尤剧,甚则头皮肿块暴起,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如为风热外感,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脉象浮数,舌红苔黄。
(二) 偏头痛
其痛骤发,痛势急剧;或左或右;可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反复发作,脉弦实有力,舌质红,舌苔黄。
【治疗】
(一)外感头痛
1.治则:散寒清热,疏风止痛。
2.处方:(l) 共同取穴:风池;(2) 分部取穴:头顶取百会、通天;前头部取上星、阿是穴、合谷;后头部取天柱、阿是穴、昆仑;(3) 分型取穴:风寒取风门;风热取大椎。
上述穴位。根据头痛症型及所属部位配合选用。
3.方义:风池通于阳维脉,又位于头部之两侧。阳维维系诸阳,主阳主表,“阳维为病苦寒热”(《难经》),故是穴乃头部通阳驱风、达邪解表之要穴。因头部为诸阳之会,部位不同,属经亦不同,所以,取穴需按部分经,远近相配,重在疏导各经阻滞之经气,含通则不痛之意;其中阿是穴所在,多是病邪结滞之处,针之以通导局部气血。病属风寒,加取风门,风门属膀胱经,太阳主一身之表,该穴可散风寒,解表邪;病属风热,加取大椎,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又是督脉与诸阳之会,能泄凤热,驱阳邪。
4.治法:风寒、风热初起先补后泻,以泻为主;复发则均用泻法。风寒留针时间可据症情适当延长,风门穴针后以隔姜灸,灸5~7壮;风热,以皮肤针在头部反复作中强度叩刺。
5.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六》:“合谷、天池、丝竹空、鱼际、四白、天冲、三焦俞、风池,治头痛”。“头维、大陵,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
《神应经·头面门》:“头强痛:颊车、风池、肩井、少海、后溪、前谷”。
《医学纲目·肝胆部·卷十五》:“头痛呕吐:神庭、印堂”。
《针灸大成·卷九》:“正头大痛及脑顶痛:百会、合谷、上星。……诸阳聚会头上,合用先补后泻,宜补多泻少,其病再发,愈重如前,法宜泻之,无不效也。复针后穴。真头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者当用心救治,如不然,则难治。神庭、太阳”。
(二) 偏头痛
1.治则:清泄肝胆,通络止痛。
2.处方:丝竹空、率谷、临泣、风池。
3.方义:偏头痛病发少阳之分野,丝竹空属手少阳,率谷属足少阳,两穴相透,最能清肝胆之风火,疏局部之经气,为治偏头痛之要穴。肝胆互为表里,取胆经之输足临泣,平降肝胆之亢火,且临泣通于带脉而与阳*足乔 会合于目锐眦,可止偏头痛;风池属胆经位于头部,取之以通络定痛。
4. 治法:丝竹空穴平透率谷穴,施平补平泻法,持续运针至痛缓;风池穴,宜朝对侧眼球方向进针,并用气至法导出感应向同侧头颞部扩散,最好能上至巅顶,前达额部,施泻法;临泣亦用泻法。
5.古方辑录
《扁鹊心书·卷下》:“偏头风或左或右,痛连两目及齿,灸脑空穴二十一壮,……再灸目窗穴二十一壮,……左痛灸右,右痛灸左”。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偏正头痛,刺手少阳经丝竹空二穴,……以患人正坐举手,下针,针入三分;次针足少阳经风池二穴……针入七分,吸气五口,顶上痛为效,次针手阳明经合谷二穴……刺五分,内捻针令病人吸气三口,次外捻针呼气三口,次又内捻针吸气五口,令人觉针下一道痛如线上至头为度。长呼一口气出针”。
《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偏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上一种较难治愈的周期性发作性疾病。按国际头痛学会2004年第二版《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偏头痛为头痛的一大类。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偏头痛与四肢瘫痪、精神障碍和痴呆均已成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其发病率较高,发作时头痛剧烈,且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尤其是处于发作期的中重度偏头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然而,由于导致偏头痛发作的病因、病机未明,现代医学很难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各类药物虽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副作用较大,远期效果不尽人意。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肯定、安全无毒副作用,具有优势。
偏头痛是常见的急性头痛之一,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的疾病。系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改变所引起的疼痛。病因尚不明,约50%的病人有家族史,且以女性多见。其临床表现为:发作前幻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继则呈一侧性头痛,为博动性钻痛、刺痛或钝痛。剧烈时伴眩晕、出汗、恶心呕吐、心悸、便秘等症,持续约数小时。一般间隔数周复发,呈周期性发作。
中医学亦称本病为偏头痛或偏头风,多因肝气郁结,化风化火,循肝胆之经上挠头面所引致。针灸治疗偏头痛有较长的历史和较好的效果。通过临床的不断筛选比较,近十多年来,在选穴和刺激方法上都摸索到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一般主张应用传统的透穴刺法,刺血拔罐也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还有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具体选穴和治法手法上,有人以即时止痛为指标,通过对照观察发现,偏头痛以局部选穴较佳,而针刺得气后快速捻针至针感强烈出针,其疗效优于留针20分钟。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止痛率)在90%以上。其疗效比较巩固,少数获效后有反复的病例,继续治疗仍可见效。
由于头痛有时可为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或突出症状,因此治疗前必须作系统检查。而针灸治疗也只有根据主客观提出的依据,做出那怕是初步的诊断,才能考虑应急处理。
(一) 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翳风、绝骨、水突、风池。
配穴;太阳透角孙、合谷。
2.治法
每次取1穴,效不显时可选取取其中二穴,配穴酌加。翳风穴针法:局部消毒后,右手持针沿下颌角与乳突之间进针,向对侧乳突深刺1.5寸~2寸,以捻转为主结合提插,使针感(多为酸、麻、重、胀)向咽喉或舌根部放射。针感不明显者,可通以电针仪,连续波刺激。绝骨穴针法:进针2寸左右,以捻转结合小幅度提插,使针感向上传导。水突穴针法:令病人平卧,颈背下垫 一枕头,使颈部后仰,穴区消毒后,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前及颈总动脉拉向外侧,右手持3寸毫针自针剌部位循皮肤垂直剌入,当针尖触及横突后,将针提起少许,再向下方徐徐剌入,直抵脊柱,轻度捻转。病人即感觉酸麻胀痛等,有时向同侧颜面及上肢内侧放射。风池穴,或寻得压痛明显处进针,向对侧眼窝内下缘方向,略斜向剌入1寸~1.5寸,反复提插,使针感向头顶、颞部、或前额放散。太阳透角孙,平剌进针约1.5寸~2寸,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合谷取同侧,泻法。均留针20分钟~30分钟。每日1~2次。7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日~2日。
(二) 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分两组。(1)悬颅(或太阳)透率谷;(2)华佗夹脊5、7、9、11、14。
配穴:百会、风池、太冲、金门、中渚、肩井、合谷。
2.治法
主穴每次一组,交替轮用,配穴酌加1~2穴(风池必用)。悬颅(或太阳)透率谷法:以28号3寸毫针,自悬颅穴或太阳穴刺入,向率谷方向捻转进针(太阳穴可先直刺1.0寸~1.5寸,得气后退至皮下,再行透刺),约1.5寸~2.5寸左右,采用捻转加小幅度提插之法,运针1分钟~2分钟,留针。华佗夹脊针法:针尖对向椎体,针身与皮肤呈75度角,在距脊中线7分处刺入1.5寸~2寸,产生强烈针感后,以上法运针1分钟~2分钟留针。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目内眦刺入,深1.5寸左右,细心探寻,使针感扩散至同侧头颞部,以上法运针1分钟~2分钟。风池穴可采取缪剌法,即取健侧穴针剌。百会穴,针尖向痛处,沿皮斜剌1.2寸。余穴针法与上述类似。一般头面部穴仅取患侧,其他部位可取两侧。刺激强度,太冲宜用强刺激,余穴均用中强刺激。剌激方法,用弹刺法:得气后医者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颤动,频率在500次/分钟,尽力使 酸胀感应扩散至痛区。每穴约弹针0.5分钟左右。所有穴位都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 穴位埋植
1.取穴
主穴:太阳、头维、印堂、风池、阿是穴、合谷、足三里。
阿是穴位置:痛点。
2.治法
每次选用2~3穴。以普通静脉注射用的8号或9号针头作套管,1.5寸毫针作针芯。将0.2cm长的4/0号肠线浸泡消毒并送入针尖孔内。施术时,医者左手绷紧穴区周围皮肤,右手持针头,迅速刺入,至一定深度后,轻轻捻转提插待有酸胀之感,即注入肠线,用小块消毒纱布贴敷针孔。7日~10日治疗1次。
(四) 刺血
1.取穴
主穴:太阳。
配穴:太冲、印堂。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佳取配穴。太阳、印堂、均以三棱针点刺,刺破静脉,血止拔罐2分钟~3分钟。太冲针刺,仰卧取穴,得气后以大幅度频率捻转提插,行针3分钟~5分钟,留针15分钟~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五) 耳针
1.取穴
主穴:额、太阳、枕、神门。
配穴:颈、心、肝、耳尖、轮6。
2.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选4~5穴。急性发作期,可在其中2~3穴,以三棱针放血。余穴毫针刺后接通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电刺激15分钟~20分钟。重者每日治疗1次,一般隔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