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究竟什么是亚健康?
1.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尚未发现躯体构造方面的异常)及可明确的精神或心理障碍。
2.可以涉及躯体上的不适(如虚弱、疲劳等各种非特异性的、尚未找到确诊的躯体或生物学异常,虽够不上疾病的诊断,却又偏离了健康的症状或体验)。
3.可涉及精神、心理上的不适,以及社会生存意义上的适应不良。
警惕:亚健康的多种状态
1.身体成长亚健康:学生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同时存在,体质较弱。
2. 心理素质亚健康: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引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反复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等,抗挫折能力较差。
3.情感亚健康:本应关心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实际上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漠,使自己的“心理领空”越来越狭小。
4.思想亚健康:思想表面化,脆弱、不坚定,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并改变自我。
5.行为亚健康:表现为行为上的程式化,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偏激。
下列人群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①精神负担过重的人;
②脑力劳动繁重者;
③体力劳动负担比较重的人;
④人际关系紧张、造成负担比较重的人;
⑤长期从事简单、机械化工作的人(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刺激);
⑥压力大的人;
⑦生活无规律的人;
⑧饮食不平衡、吸烟酗酒的人。
中医中医怎么看亚健康
中医学认为,健康状态应该为“阴平阳秘”,就是说,人体的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若来自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引起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失去应有的调节能力,会逐渐出现内外环境的失衡,当这种不平衡达到一定的阈值,也就是发病所需的最低界限,便可发展为某种疾病。
这种从平衡到失衡的变化,是一个由健康到疾病的动态过程,亚健康状态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潜病态阶段。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欲病”之说,提出了“未病之病”的概念。
“未病”的另一层含义是在已病状态下的“未病”,身体已经有了疾病,但或“病虽未发”,征兆已见;或仅停留在某一脏器或某一阶段,并未累及下一阶段或其他脏器。
欲病之病,外在的不适等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医生又不足以据此诊断为某一种疾病。但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自认为可以自愈,过不了很久,就可发展为顽疾。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学的哲学思考》 郭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