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江湖待久了,就容易对江湖产生各种绮丽的想象。见赵鉴秋老师之前,也不例外。
一位八十余岁的儿科专家,仍然坚守在临床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年轻时,先后师从两位中医儿科名家学习,内外治法并举,针药并用,推拿兼施,从医已然六十余年,九十年代初撰写出版的《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作为此流派传承百余年后首本在全国正式出版发行的书籍,一版再版,发行数十万册,成为儿推临床指导文献,已到第六版仍是供不应求。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她身上又有怎样的传说和故事呢?
但事实证明,赵老身上并没有所谓的传奇和故事,有的是临床上名老专家的足够严谨和认真,一丝不苟,有一说一,她当初这样一步一步踏实走来,到如今,她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传人和学生的。
01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1960年,参加工作已两年多的赵鉴秋开始跟随鹿瑞芝先生学习。鹿瑞芝先生针药并用,是全国知名的小儿惊风专家,经常参加青岛各大医院的会诊,面对的都是些危重病人。赵鉴秋每天跟随鹿老左右看病,帮忙写病历,见到了很多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也见到了鹿老是如何力挽狂澜,挽救那些垂危孩子的生命的。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之一。分急惊风和慢惊风等,病情凶险,变化迅速,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影响小儿的生命。
1962年,赵鉴秋曾经陪鹿老参与治疗过一例小儿惊风病人,「当时孩子高热抽风,眼看就不行了。在场的亲属哭喊,场面很乱,鹿老去了之后,先给孩子针刺,接着摸了摸孩子,可能相比之前的四肢冰凉温和了一些,鹿老就对旁边一直哭的母亲说了一句,『你也不用哭,待会儿我让孩子喊你一声妈!』当时把我吓一跳,那么多人在场,老师说话也不留点余地,孩子能醒过来就好了,还能叫一声妈?!结果鹿老说过那句话,接着给孩子针刺,才针了几针,孩子哇得一声哭出来了!妈字也随口一起『蹦』了出来」
赵鉴秋师从名医鹿瑞芝时,由于尊师好学,勤奋钻研深得鹿老的信任,遂将全部针法和祖传「琥珀清真丸」秘方传授给她。她系统整理鹿老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于1964年写出《针药并施治疗小儿惊风的初步介绍》一文,参加山东省中医学术会大会交流,受到专家们的重视,认为鹿老的技法继承了部分北宋钱乙的治惊思路和方法,并有所发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63年,鹿瑞芝老先生去世,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赵鉴秋随之被调到了青岛市中医院小儿科工作,并有幸跟随李德修老先生学习小儿推拿。李德修老先生,是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传人。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由清朝的徐谦光首创,一开始是成人孩子通用,李德修老先生到了青岛中医院小儿科之后,就专门用它来治疗儿科疾病。
「当时科里的房间有四十几平。李老先生主要负责诊断取穴,我们就负责手法操作。来一个拉肚子的病号,他就说推八卦;如果是凉了肚子腹泻,他说给推外劳宫;他定了穴,我们就一一去做 (后据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奇文张老回忆,他于上世纪60年代去中医院小儿科时还看到赵鉴秋当时在李老身边看诊抄方)。」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赵鉴秋先后跟随鹿瑞芝老先生学习如何针药并用治疗惊风,跟随李德修老先生学习小儿推拿,继承了两位中医儿科名家的学术经验,而这只是个开始,在后来的临床生涯中,她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学习和钻研精神,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治愈了许多患儿;在六十余年的临床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传承体系,培养了一批批中医人才,桃李满天下,现今这些学生中有不少也成为了国内知名专家、院长、硕士生导师等,为祖国中医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赵鉴秋与同仁首先将小儿脏腑点穴系统应用于儿科临床,迄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任儿科主任期间,赵鉴秋教授在全国学术会议上推广传播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小儿脏腑点穴等上述儿科外治方法,引起广泛关注,使三字经流派为全国医疗界所熟知,并以其独特疗效和方法享誉国内外,众多国内外人员来青参观学习,并在1986年中国农业制片厂拍摄记录片《小儿推拿》中任技术指导顾问,该片次年获中国电影百鹤奖;1992年加拿大总理克拉克夫人来华专门去青岛看赵鉴秋老师显示讲解小儿推拿,当总理夫人见到一个之前曾被西医诊断为婴儿痉挛症的患儿被赵老用推拿治愈,并且这个孩子用英语向她问候时,她用汉语说:小儿推拿真神奇!赵鉴秋赵老从医60余年,积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外治法丰富的中医儿科体系,主要体现在:小儿推拿、脏腑点穴、针药并施、营养食疗、情志心理等五大方面。
在赵鉴秋老师家的书房里,我见到满满当当的书柜,和书柜里叠得整整齐齐的纸张,那些都是累积几十年的病历医案,看着那娟秀有力的钢笔行楷,犹如一副副鲜活生动的家庭孩子跃然纸上。
02一分文学一分医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中医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实用科学,和古典文学关系密切。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是学不好中医的。重要的医古文,都要会背诵,打下一个基础的底子。作为大夫,要与书为伍,每一天都得看书。就算是临床特别忙的时候,遇到疑难病,也要回来和书上讲的相互验证,临床上看到一种病,回去看书,把同类疾病的特点和疗法全学了,积少成多,这对于青年医生业务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这也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从战争当中学习战争’,我们要从临床当中学习治病。」
「年轻的大夫,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第一,理论基础要扎实;
第二,要在临床上学习如何治病;
第三,要结合病例,重返书本里总结归纳,相互验证。」

「比如你今天看了一个癫痫病人,就打开书对照一下:癫痫的主证是什么?临床上这个孩子什么情况?他的症状和书本说的一样吗?没有人会按照书本生病的,你就要去琢磨其中的区别,和处理方式的差别。这个过程中,就把书上教的癫痫的主证,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把癫痫这个病从头到尾,都已经再认识了一遍。」
「这样一天天积累,今天看个癫痫,明天看个感冒,后天看了个厌食症……或者你有时间有意愿的时候,遇到感冒咳嗽患者的时候,你可以把呼吸系统疾病都学习了;遇到厌食不愿意吃饭的患者的时候,你可以把消化系统疾病都学习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一点一点慢慢积累,慢慢就把自己这根针磨出来了。」
03诊断,是小儿推拿的第一步
「中医讲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首先诊断一定要准确。也就是得先会看病,才能治病。正确的诊断之下,定出一个正确的治疗原则,原则之下,再去出方和取穴。诊断正确,取穴准确,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要求,做出正确的诊断。把小儿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放进中医的理论体系里,进行综合分析。中医讲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放到儿科,又会有所变化。问不问得出,关键要看你是怎么问的,孩子说不明白的时候,该怎么问爸妈,如果是保姆带孩子,该怎么问保姆。问谁?怎么问才能问出答案,都有独特的技巧。」
「切,是指切诊,分为触诊和切脉,是成人诊病中最为常见的诊断手段,但三岁以下的孩子,脉气未充,加上见了大夫害怕,神气一乱,往往摸不出脉,所以会用其他手段补充诊断:比如看指纹,比如触诊,摸皮肤,摸肌肉,看肌肉长得结不结实(营养不好的孩子肌肉往往松懈),摸摸淋巴结,看看淋巴结肿不肿;男孩的话,还要看看生殖器有没有异常;有皮疹的孩子,还要看看皮疹的情况。」
「一个推拿大夫,首先得是一个合格的儿科大夫。小儿推拿,仍然是中医理论体系里的一部分,遵循中医治疗里辨证论治的大原则。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诊断正确,才能取穴正确,否则就是南辕北辙,越治越错。现在有些人对小儿推拿有一种轻率的认识:觉得会几个手法,懂几个穴位,就可以出去给人看病,就可以做儿科大夫。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咱们不能这么当大夫,这也是我在课堂上三令五申给大家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