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道”文化2
2021-10-24 15:47  点击:610
 艺术的实践和发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拼比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人心、污染社会这样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

《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了求道,立志是第一位的,如果沉迷于玩物那就容易丧志。艺与道不能脱离,艺若无道则没有灵魂。学艺如不能上升至道,那就只能沦为技艺。

 如何由艺臻道 
宋代欧阳修在重刊唐代无仙子所注《黄庭经》时在前言中说:世上无仙而人人求仙,世上有道而人人不修道。道不远人,道就在事物变化之中,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也就是道。

养生之道即以自然之道来养自然之身,不能停留在一个具体的、操作的层面。气功是自古就有的养生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庄子》已提到导引,马王堆汉墓发现《导引图》,从艺的层面讲都是养生,人们容易落到艺层面而上升不到道层面。

如何上升到道的层面?在先秦道家著作里面,包括《管子》都提到“心正”。《汉书·艺文志》:“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也。”真性也可以说是先天之性,即天地之和气也。天出其阳、地出其阴,阴阳和合就有了万物。

生命因阴阳之气的和谐而诞生,又因阴阳之气的和谐才能维持。但是人一生下来这个性命之真就变成后天之性了,后天各种干扰和诱惑一来就失去了先天之真性,所以要有求于外者也。

如何来求?第一,荡意平心,或曰荡平心意。第二、同生死之域。即打破生死界限,不要贪生怕死,越是贪生怕死的人越死得早。第三、无怵惕于胸中,不惊不怖,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到这三条就是神仙。

 育正气、养真气、化怨气 
所修者何?气也。道家的著名八仙之一吕洞宾所著《百字碑》,首句曰:“养气忘言守。”忘掉语言,忘掉守气。清代有人为之注说,气存丹田得下漏,守在上面得脑漏,守在中间则肚胀,所以不能拘泥停留在意上面而要去突破。

气不是一简单物质,亦不是一简单精神,也不是什么能量,它是不可言说之物。这个气跟具体可操作层面的气功没有关系。儒释道三家都讲气,各自所讲都不一样,但都有其特点,即都从最高层次上来讲。

儒家育正气、浩然之气。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他在序中说道,元人把他俘虏以后希望他投降,但他坚强不屈,于是被关在一个简陋茅棚里两年多,边上厕所臭气熏天,外面煮饭地方米气很多,夏天热气,冬天寒气,雨季湿气、霉气,八种气干扰他,可是他没有得病,原因就是身上有正气。

儒家讲诚意正心,朱熹也讲,15岁之后进了大学,要穷物极理正心治人的道理。正心从诚意而来。诚意者,毋自欺也,要慎独,不欺暗室,要养一股浩然之气。这股气说不清道不明,不过每个人可以感受得到。

某人正气凛然,某人一身邪气,一眼就能看出。佛教讲相由心生,长期的一种思想与念头会表现在外貌上。所以儒家育天地之正气、育自身之正气。

道家养真气,要保住先天之气不被后天事物所干扰。人们现在如果去西医院,可能都找不到自己的病究竟要挂哪一科,但在中国古代很简单,所有的病无非三大类:一是意外伤害,如跌打损伤。

一类是外感伤寒。一类是内伤,即喜怒哀乐悲恐惊七情。维护整个生命、治疗人的身体用两句话就能概括:去其所本无,复其所固有。这就是道家的葆性命之真,恢复其天然和谐。天和就是保真气,或曰保元气。

佛教化人怨气,人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在于贪嗔痴三毒,其中最严重的大概应属嗔,嗔即怨恨,如果老是怨天怨地、怨人怨事,嫉妒比自己强的人,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其心情是不能宁静的,因此也得不了道。所以一定要把怨气化成感恩心。

所以,真正的气功要练三气:育正气、养真气、化怨气。
 得意忘言、得意忘象 
上达之学必由心悟,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是智慧之学、是哲学,说出来了就成为知识技能、落到形而下的下学了。我们最初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哲学”叫“形而上(物理学之上)”(philosophia),即“爱智慧之学”。尽管语言不可以传达,但还是需要语言来传达,那就需要人们能够超越语言,得意忘言,要学会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

中国所有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触摸的,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这些去领会它内中所包含的意,这就叫得意忘象、得意忘言。一方面是低级层次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高级层次的智能,智能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国的学问强调智慧之学,一切的艺都是通过外在形象来达到对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或认同。欧阳修有一次题画时说道:“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在题一幅画时言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欣赏一幅画不是看它是否形似,而是看其所体现的精神境界。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一个人的修养到家了就会体现在他的方方面面。

我曾经言及书法曰:“习字调心性,学书铸人格。”书法、绘画都寄托了作者的一种品格,它展示给人的也是这个东西,中国的艺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深度才算是真正的艺。

 艺术的创造与再创造 
一个艺术家不容易,很多所谓的艺术家恐怕都只能算是一种匠,匠人只会在技能上模仿,却没有灵魂和思想寄托。艺不能上升到道,不能让人回味,不能启发人,那只能算是复制品而不是创造。

同样,一件艺术作品在人们欣赏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让欣赏者进入再创造。中国的艺术就有这个特点。如果仅仅停留在象上面,那就无法再创造。

在中国画里,人们可以通过作品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之下体会出完全不同的意义来。汉代董仲舒说“诗无达诂”,诗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可以这样体会,也可以那样体会,都能得到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中国文化完全允许欣赏者再创造,而不是将之定式化,甚至可以脱离其最原初描述的实景去领会它里面的意思。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如果只局限在字面,按场景来讲是很直白的一句话,但中国人不停留在写实上面,而是引申为人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此励人。

另一首诗:“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话很真切地描述了竹子,可如果只是看到这一点,那就不懂中国文化了。在这里要体悟到的是一个人,在没有出头之时、默默无闻时,要坚守气节,要有大丈夫精神;及凌云处呢,飞黄腾达了也要虚心谦下。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大哲学系一群教授有次喝茶聊天,说的大丈夫的气节,大家说不就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嘛。这是时候,胡适坐在一边,说,还得加一句才行,“时髦不能赶”!我觉得加得很好,许多人丧失气节,问题还就在赶时髦。

 艺不忘道 

没有道的艺是没有意义的。学艺、欣赏艺,也必须从道的角度去欣赏、去学习。学艺是为求道,不是简单为了技能提升,仅仅沉迷于技艺,那就必然落到玩物丧志。
我们现在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忘掉道。忘掉了道就失去了艺的灵魂,我非常不赞成电视栏目常常举办各类竞技比赛,尤其是业余的,比什么呢!业余本来就是娱乐、丰富自己生活,一旦比赛就失掉通过艺术来修养、提升自己的初衷。
我们要回归中国文化中道艺的关系,要理解中国文化离开了道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扬,也主要是要从道的层面来发扬。
艺的层面随着时代发展有许多变化,在这一层面我们可以去恢复一些传统的东西,也可以随着时代变化以及欣赏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恢复古代礼仪不一定要穿古代服装,可穿可不穿,不是一定要弄得跟现在的时代很远。
当然服装也是属于艺的层面的东西,它这里面也必须体现出道的精神,服装是小事,但它体现了一种文化,体现了文化的认同,这个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在欧洲很多国家到了传统节日时都要恢复过去的传统穿戴,周边东南亚国家在传统节日里也是如此,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到了节日时候也会穿上民族服装,可是绝大部分汉族人却没有自己的传统服装可以穿。
服装是一种文化符号,汉服可以千变万化,但有几个特殊的因素不能变:一、溜肩,崇尚自然。一上肩就变成平肩了。二、不在衣服上挖窟窿去扣扣子。三、背后是拼接的,不是一整块,这也许与裁剪有关系。
如果能保持这三个特点,纵使千变万化也是传统的。不能保持这三个特点,即使再像也不是传统。就像诊断方法和治疗理念是中医的,即便开西药,那也是中医。
如果治疗理念是西医的,哪怕开中药也不是中医。我们可以多一点传统服饰,多一份文化认同与标志,但我不主张一定要复古,一定要穿上某类服装。
道艺结合,这样才能将文化延续下来。眼下热衷创新,去年“两会”时,有一个报道说出席的浙江女代表们会穿上旗袍,结果在开会前一个星期,有一家媒体展示了她们要穿的旗袍,我感觉到女代表们穿不成了,因为它是时装设计的旗袍。果不其然,代表们抵制穿她们的旗袍。它还是一个赶时髦的东西,而不是在传承传统。
 如何弘扬中医之道 
传统道艺的结合,要以道为主,以道统率艺,由艺上升到道,下学上达。两者都不能孤立,离开了下学、离开了艺,道便空了;脱离了道、脱离了上达,艺就没有灵魂。
中国文化现在处于一种失魂落魄的境地,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也就是魂)。
我们原本在世界上被称做“礼仪之邦”,可是现在人们一举手、一投足、一言谈都不知道什么才是规矩。
从艺入手,通过可视、可听、可触摸的具体的艺,了解它,喜爱它,把它放到整体文化当中去,我们就可以领会艺所包含的道在什么地方。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来接触传统的艺,不管是琴棋书画还是气功、武术。
我们现在向全世界推广的武术叫健身气功,包括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经筋这样一些东西,目前在世界上相当火热。
这次国家体育总局办培训班一共有三十六个国家参加,有一百来位世界各地致力于推广气功的组织和教练参加,可见世界上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远远超过我们自己国家的百姓。
中医作为技艺的部分,它是在整体中华传统精神下面来治疗疾病,呼吁把“中医”改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对它的称呼——国医。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都加上一个“国”字,如“国画”、“国术”(指“武术”)、“国文”、“国史”等。改回“国医”这一称呼才可让中医本来的含义得到彰显,西医是治疗医学,中医不是。
中医是在中国整体文化下呈现道的一种技艺,它本来有很明确的几个概念,如“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是治人的,不是治病的,这个理念与上个世纪卫生组织提出的一个理念完全吻合。
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传统医学的合理性,承认其科学性,而且提出要从对病的重视转移到对人的重视上来,这符合传统中医的概念,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人所生的病,而是生病的人,这样,中医的精神才能彰显。
中医还有个概念:“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个世纪卫生组织也提出把预防放在重要位置。等到有病才去治就不是中医了。
第三个概念更厉害:“不服药为中医。”这句话为清代钱大昕在注《汉书·艺文志》时所提出。这强调了人体具有自主恢复和痊愈的组织及能力。
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提出的理念之一。曾国藩曾写信告诉儿子,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以不药为药。中医的核心是“中和”,人体只有达到“中和”才能恢复和保持健康。任何疾病的根源就在于身体的阴阳不调、五行失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生生不已。
中医改回“国医”称呼也许很难,尽管不少中医院的院长认同。但即使改不回来,我们也要了解到中医最核心的精神理念——致中和。现在中医院里许多治疗手段也采纳了西医的拍片、验血,B超等,完全背离中医的含义,但没有办法。
因为大家相信科学、数据比相信人多,把身体交给一堆机器去做各种测试;相信医生比相信自己的感觉更突出。如果说我一眼看到你有这个病,他会不相信,而这恰恰是中医最关键的“望闻问切”。
“望”的境界最高明,其次才是“闻、问”,最后才是“切”,而我们现在把切脉变成是中医最高的,错!有人去看医生,对一看就知道其病的中医反而不相信,甚至怪罪,直到一大堆数据表明才开始相信。
所以流传一句话:“西医明明白白治死人,中医糊里糊涂治好病。”西医治死了人也是该死,无法打官司,而如果是中医也许就要耗上了。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癌症很多是死于过分治疗,但还是愿意去遭罪,开刀、化疗……观念问题害死人。其实当年扁鹊也有很多明确的不治。我提出一个观念:要为自己的感觉活着,而非为数据活着。
中医作为具体的艺,如果离开了整个的文化理念,就必然会沦为技艺性的东西。不能把中医降低到艺的层面,然后在艺的层面与西医比拼。
应当在从理念上去弘扬中医之道,运用中国整体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的方式、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去对比西医简单的对抗性的疗法,其实近年西方已经冲破了这种对抗性疗法的理念了,提倡自然疗法、情绪疗法、直觉疗法,强调自身修复能力的提升。自然疗法的一个原则就是:将来的医生将不是开药方的医生,而是指导如何人们如何健康生活的教师,这个理念在变。
中国文化的优势就是它的道艺的结合,而且是在道的统摄下面,来指导这个艺,任何艺,也要把它提升到道的层次来认识它、体会它。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