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道德经》第28章:​大制不割
2021-08-18 00:04  点击:256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故大制不割。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老子通过列举雌、雄,黑、白,荣、辱等三个实例来论证“大制不割”。

虽然大家都知道雄的强悍,但是要安守于雌性的柔弱,甘愿做天下的沟溪;(吸收天下的溪水)

甘愿做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就会复归于婴儿般的随和状态。
虽然大家都知道白天的豁亮,但是要安守于黑夜的昏暗,甘愿做天下的示范;

甘愿做天下的示范,永恒的德行就不会有偏差,复归于无极的状态。
虽然大家都知道荣华的显耀,但是要安守于侮辱的羞耻,甘愿做天下的山谷;

甘愿做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行才能趋于圆满,复归于混沌无名的淳朴状态。
朴经过雕琢才能成为有用的器,圣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效用这个办法,就能荣升为官长。

只有这样(遵循自然的规律),国家的大制才不会受到损害,大国才不会被分割。
(老子是在告诉天子大国不被分割要遵循的规律和原则)

【感悟】
本章老子通过列举雌、雄,黑、白,荣、辱等三个实例来论证“大制不割”。

1、老子通过摒弃强悍,弘扬柔弱,来论证“大制不割”。

2、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大制不割”。

3、“大制不割”与(第八十章)“小国寡民”,遥相呼应。

4、通过“荣”与“辱”的论述,体现了老子虚怀若谷的思想情怀。

5、通过“雌”与“雄”的论述,体现了老子“柔弱”的辩证思想。

6、对孩子的教育,从小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好人和坏人是孩子形成的对别人的认识,但是荣辱观是对孩子培养对自己的认识,让孩子认识自我,规范自我。

 

查看更多《道德经》内容,请关注“福乎”公众号,搜索“道德经”或“老子”。

作者简介:陈少毅,汉族。1962年5月4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教高级职称,高级中学教师,现在退休。(想认识陈少毅老师,可添加微信sheduoduo2020,帮你对接)

陈少毅——在这里我给大家讲道德经,一个目的,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让世界人民:看看中国有没有哲学家,看看中国有没有科学家,看看中国有没有理论家。让世界人民看看我们有如此灿烂的文化瑰宝,让世界充满慈爱和和谐。构建中华民族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平衡和谐”的思想、“广博慈爱”的思想、“与人为善”的思想、“勤俭素朴”的思想、“利而不害”的思想、“为而不争”的思想。

注:上述诠释解读,是陈少毅老师的个人观点,福乎站在中立观点予以推荐分享,以期各位朋友参考借鉴,建议大家也保持此理念。如果有不同观点,也特别欢迎,可以留言分享,也可以加入《道德经》免费学群,一起交流探讨。感谢关注,并请多提建议意见。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