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穴名解有二。《灵枢◎九针十二原》:“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犹言陵下三寸处也。《太素》注:杨上善谓:“一寸一里也。”此以地位而论,言其体也。
《素问》:“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是以谓之“三里”。古“理”与“里”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别于手三里也。
《灵枢◎海论篇》:“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气街以下,至于三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以治胃为主。观此可知本穴功能,不仅行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可与手三里互参。
-
【特定穴】
合穴
-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
【取穴法】
第1步:坐位;
第2步:同侧手张开,食指第二指关节桡侧缘对准犊鼻穴下缘,小指第二指关节处即是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心悸、失眠、癫狂等心脑病证;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90分钟;温度:38-52℃;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10壮。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配中脘、内关主治胃脘痛;配脾俞、气海、肾俞主治虚证腹泻;配三阴交、神门治疗心悸。
-
②《马氏温灸法》:不少的古医籍均载:小儿不能灸足三里。认为灸之可妨碍小儿生长及引起目疾等。如《图翼》云:“小儿禁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实则像小儿脾胃不和、泻痢、呕吐、痰喘等症,在灸其它穴时配灸足三里是常可取效的。只是应当注意,小儿不宜像成人一样以足三里做为常规保健穴使用,以免撤热于下,妨碍小儿生长。 -
③《针灸资生经》云:诸病皆治。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淤血,乳痈。《外治•名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所以三里下气也。
上巨虚
上本穴原名“巨虚上廉”。按“巨虚”二字之义,即大空隙也;廉、侧也,隅也。本穴位于小腿外侧,大空隙之上端、故简称“上巨虚”。
本穴为大肠之合,故能治大肠诸疾,取此穴须足跟稍扬,足翘则本穴弛张,乃可进针,凡取俞穴,户须先使孔窍开,乃刺之。
-
【特定穴】
大肠下合穴
-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
【取穴法】
第1步:坐位屈膝;
第2步:在膝盖外侧可触及一凹陷,即为犊鼻穴;
第3步:从犊鼻穴往下量两个4横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也称一夫法),距胫骨外侧前缘1横指(中指)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等肠胃疾患;②下肢痿痹。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6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9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单纯性阑尾炎等。配天枢、曲池治疗细菌性痢疾;配支沟、大肠俞主治便秘。
甄权云:治脏气不足,偏风腰腿手足不仁,灸随年为壮。
条口
本穴与两巨虚同在一条缝隙中,上巨虚在缝隙上端,下巨虚在缝隙下端,本穴当其正中,取此穴时足尖稍扬,以其关于趾长伸肌也。扬足尖,则三穴处,形成一大条口,因以“条口”名其穴。
-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
【取穴法】
第1步:坐位屈膝;
第2步:先确定腘横纹端与外踝尖连线中点(腘横纹与外踝尖连线的距离为16寸);
第3步:再从胫骨前缘沿该中点水平线往外量1横指(中指)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6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5-2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痿痹、关节周围炎、腓肠肌痉挛等。配肩髃主治肩周炎;配承山主治腓肠肌痉挛。
下巨虚
本穴原名“巨虚下廉”,位于条口之下。为小肠之合,能治小肠诸疾。治阑尾炎,可取两巨虚,或取条口。按此三穴,同在一条缝隙之中,其所治症,大同小异,上巨虚合于大肠,下巨虚合于小肠,条口居二巨虚之间,其与二肠有关,势可知也。以形势而论,三穴在腿,故其治湿痹胫痠,亦有功效也。
-
【特定穴】
小肠下合穴
-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
【取穴法】
坐位屈膝。先确定条口位置(参见“条口”),从条口向下量1横指,在胫、腓骨之间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乳痈。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6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9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配曲池、太白等主治泻痢脓血;配阳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丰隆
丰隆,雷神名也。屈原诗:“召丰隆使先导兮。”“吾令丰隆乘云兮。”《淮南子》:“季春三月丰隆乃出”。注:“雷神也”。本穴在人体下肢,犹雷起地下。于《易》在卦,则为“复”、“豫”之象。“□动来复也”。本穴司气分之升降、于体则像,于用则复。犹地气升为云,天气降为雨。《广雅》释天:云师谓之丰隆。
观本穴所治,为胸膈痰滞,沉昏头痛。一切头脑不清,有如云雾蒙蔽之状,均属天阳失律,阴气弥漫之症,藉此下阳上达,而消在高在上之阴翳也,故本穴寓有云雷之意,名以“丰隆”。再以字义测之,既丰且隆,乃丰年大有之象,本穴治症颇多,且多治丰盈充满之症,颇具丰隆含意。又本穴在下肢外侧,肌肉隆起之处,亦有丰隆之意,叩其寓意则薄矣,不若取意云雷为佳。
-
【特定穴】
络穴
-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
-
【取穴法】
第1步:正坐屈膝;
第2步:先确定腘横纹端与外踝尖连线中点(腘横纹与外踝尖连线的距离为16寸);
第3步:再从胫骨前缘沿该中点水平线往外量2横指(中指)处,在腓骨略前方肌肉丰满处,按压有沉重感,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头痛、眩晕;②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③癫狂;④下肢痿痹;⑤高血压,脑出血,脑血管病后遗症;⑥肝炎,阑尾炎,便秘。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60分钟;温度:38-52℃;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7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腓肠肌痉挛、肥胖症等。配阴陵泉、商丘、足三里治疗痰湿诸证;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嗽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