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宝典
一双手养全身,全身轻睡得香,从头到脚经络通!
2021-08-10 21:43  点击:330

最近,我们在后台收到很多朋友的反馈:

  

能不能推荐更多,一个人就能用的,调养身体的好方法?

 

我们请教了很多老师,终于找到一套能畅通气血,调和五脏六腑、疏通经络、强壮正气的方法——从头到脚按摩法

 

中医讲究“三分治七分养”,中医贵在养,这个养就是日常生活保健。人体所有病,没有突然而生,都是日久而生。

 

这套按摩方法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各个部位,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经络畅通,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缓解疼痛~

 

朋友们现在可以开始搓热手准备了,因为今天分享的按摩法是从整体中分出若干节来进行,可以分开用、单独用,也可以按照顺序一起用~

 

按摩顺序是从上到下的,一共9个动作,话不多说跟杏林君一起来实操吧
 

01先搓手养经络

首先我们看看自己的双手,手是三阳经、三阴经必经之路,而且很多井穴都在我们的手指处,我们都知道养树浇水,要从根部开始滋润。养经络也是,肯定也从根子上入手!


所以多刺激井穴,就等于从根上开始促进经络的经气滋生,而且多摩擦能调和手上的血液,能使得经络畅通,手指灵活,更是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

用两手掌用力相对搓动由慢而快,到搓热手心

 


02手指梳头神清气爽

 

《内经》说,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头上集中了很多重要穴位和经络。

用手梳头,按压时刺激穴位,促进脉络疏通,从而达到舒肝明目、改善头晕头痛的效果。
十指微屈,以指尖接触头皮从前到后“梳头”20次左右

03揉按太阳穴


凝神醒脑

很多朋友容易因为压力过大,气郁化火,出现眼睛发红,头痛难忍,按揉太阳穴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太阳穴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两条阳经从它周围经过,为火聚之地,因此,取名为“太阳”穴。

我们用两手食指指端
分别压在双侧太阳穴上旋转运动闭眼按时针方向顺、逆各10次左右

04捏拿肩颈疏通经络

很多朋友用电脑办公或干家务活,时间长了,肩膀老痛了!


这时捏肩膀捏的舒服,整个世界都美好了~但为什么自己按总没按摩院按的舒服呢?


这是因为没有捏到要点!


肩膀上有个重要的穴位——肩井穴。适当按揉具有活络消肿,祛风清热的效果。(穴位禁针且孕妇禁用)

看图取穴▼

用手掌与手指配合抓、捏、提左右肩肌边抓还可以边扭肩,各进行10次左右
 

05揉腹“腹软百病消”

因为饮食或者作息问题,很多朋友容易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的问题,揉腹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不但可以轻松刺激天枢、水分等穴位,操作还很简单

 

但是顺序很讲究,一定要看哦:

 

以一手五指张开指端向下,从脐右揉到下腹部,然后向右、向上、向左、向下,沿大肠走向推揉

温馨提示:全天都可按腹,早晨空腹,晚上最好是睡前2小时,不然越揉越精神,就睡不着啦~  
06搓腰补肾益精

如果有腰痛、腿寒凉、失眠、起夜等情况,要多多调理自己的肾,肾阳不足就会引起以上问题,所以肾的养生调理非常的重要

一手手指并拢,搓肾俞和命门穴,左右和上下任何方向皆可以搓。搓到局部温热,或搓到温热透里最好,两侧同时搓20次左右。

尤其提醒大家,炎炎夏日,不要穿露命门的衣服,也不要让空调的冷风吹到这块地方。



07擦大腿疏肝理气

疏通完上半身后,轮到下半身了。给大家推荐的方法很简单:擦大腿~


特别是睡眠不好的朋友,一定要试试,晚上推一推,可快速进入梦乡哦~

看动图学动作▲

 

就这样,没复杂的手法,反复推动四五十遍,就可换另一条腿用同样的手法。(如果直接在皮肤上的话,涂些润肤油,效果更好哦)


每天早上推一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还可改善面部气色哦。


效果不是马上有,但如果你坚持下去,身体就会回报你~



08刺激小腿第二心脏

熟悉八段锦的朋友会发现,这个动作跟健身气功 · 八段锦里的一式动作一模一样,没事踮一踮,可疏通背部脊椎经脉,增强脊髓神经功能。

 

动作要领:在做动作时,注意要脚跟起落,练人体平衡,起时要如平地拔起,提肛收腹,让六腑气机处于紧张状态。下落的时震动脊柱和督脉~


这个方法是不是很简单?没事踮踮脚,益处多多!

 

09搓擦涌泉镇静安神

人们进入中年以后,多数人会表现得思维比以前迟钝,记忆力也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很难长时间全神贯注于某项工作,这是脑衰老的一种表现。

 

要维持大脑年轻,推荐搓擦涌泉,擦至局部发热为止。

 
 

两手摩热搓涌泉穴,快速用手搓至脚心发热,先左后右分别进行~

可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对防治中老年常见的腰腿酸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疾病很有帮助。


人之先天根于肾,涌泉为肾经起始穴位,如泉水之涌出,为精气之所发。

 

因此涌泉具有滋肾水、降虚火,镇静安神、健脾和胃、益肾利尿、舒肝明目、健足之功效。

 


发表评论
0评